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26513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第 -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资料 教案、课件、黑板、多媒体 课 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 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思政目标 在举一反三的写作交流中增强艺术感受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思 政 设 计 对应知识点 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 过程及方法 拓展探究 教材 分析 重点 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 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关键 理清文章脉

2、络,理解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板 书 设 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课 后 小 结 这篇文章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文章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新知 诗经产生于二千六百年前的春

3、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重章复踏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梁思成对这一观点的探究。 聆听、感悟 2 新授 知识 一、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广东新会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徵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徵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者,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筑

4、学人才。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题解 “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

5、统一体。 四、词语补释 万变不离其中: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宗,宗旨。 左睇右盼:向左右两边看。睇,看,望。 荒谬绝伦:荒唐是、错误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 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自己感到得意而舒适。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千篇一律: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工,毫无变化。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层出不穷:连接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胜,优美的(境界、景物等)。前瞻后顾: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五、学生朗读,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

6、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 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 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 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 第一层(第

7、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 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 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六、整体感知 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

8、,“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作者写作本文针对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作者作这篇科技论文所针对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问题而写的。 3.本文的论题、论点是什么? 明确: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论点是: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

9、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4.本文探讨艺术创作规律,涉及哪些艺术门类?作者又从这些艺术门类中选取了哪些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些观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1)本文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 (2)音乐:歌曲、乐曲中乐句、乐段的重复和变化,主题和变奏,鳟鱼五重奏。 舞蹈:动作的重复和变化。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公麟放牧图。建筑: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的明清故宫,颐和园里谐趣园和长廊。 (3)这些例子证明了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通过这些例子所证明的观点与本文中心论点一致。即既然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艺术创

10、作的重要规律,而建筑也是一种艺术,那么建筑设计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 5.本文论述归结于建筑设计,但开篇却从艺术创作谈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这为后面的论述构筑了一个基础平台,使我们得以从艺术规律的高度审视问题。这样写,才可以把建筑设计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问题说透切。 (2)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必须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创作的规律决定的。 (3)如果不从艺术规律谈起,而就建筑谈建筑,文章就难有深度,也难以论述透切,而只能让人知其然,而难知其所以然。 七、具体研读 1“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在这个句子中“往往”能否

11、去掉?为什么? 参考:不能去掉。“往往”强调比较多,比较普遍。 解析:科技论文对语言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表达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所以对于起修饰作用的词,不能随意取舍。“往往”强调比较多,如去掉就变成全都有,表意绝对化,不准确了,所以“往往”一词不能去掉。 2“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在这个句子中能否去掉“大多”一词?请说说理由。 参考:“大多”起限制作用,不能去掉。 解析:“大多”意为“大多数”,有数量上的强调与限制,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因此不能去掉。 3“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

12、考:这个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在此之前,作者是在谈音乐、舞蹈、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用这个句子作为过渡,作者开始谈到本文的核心问题,建筑设计上如何体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所以说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等景象!”作者这个设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参考:作者通过这个设想表明,如果单纯强调千变万

13、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解析:一味强调千变万化,只会给人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令人眼花缭乱,不会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这是从反面论证千变万化的弊端的。 5“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是什么方面的术语?这个句子中的“扬”和“抑”指的是什么? 参考:“欲扬先抑”是写作中常用的术语,这里被作者巧妙地用在建筑上,形象生动。 解析:这里的“扬”是指回廊的结构设计,“抑”是指花窗的结构设计。 6“12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作者在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我们”一词?删去可以吗? 参考:作者用“我们”一词

14、,就把自己也包括在内,表示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也要力争做得更好。 解析:如果去掉“我们”一词,就会变成作者高高在上,对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指责,会令人难以接受,所以不能删去“我们”一词。 八、分组讨论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明确: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 手卷 、一首 乐曲 ”,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

15、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明确:3.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明确: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九、随堂练习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试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散漫杂乱 层出不穷 万变不离其宗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左睇(d)右盼 鳟(zn)鱼 前瞻(zhn)后顾 廊庑(w) 散(sn)漫零乱 水波涓(jun)涓 看PPT,识记文学常识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感悟 了解什么是“千篇一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