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261024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王吉东 教学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1. 陶渊明及其桃花源2 熟读归田园居,思考:A.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1)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2)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3)自己的田园之乐 (4)学生发挥想象 B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2、。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C 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1、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2、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

3、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 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 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

4、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 学生赏析本诗 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游山西村 1.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课后反思:一首诗歌的赏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者生平、经历、创作特色、代表作品及其时代背景;2. 体裁特色;3. 思想内容(包括主题,情感);4艺术特色。;5.同类体裁、题材诗歌的联想;6.学生的自由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