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25044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高中同步测试卷(九)第四单元文言文(3)(A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

2、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

3、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

4、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

5、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古

6、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

7、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

8、“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

9、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元宗自谓唐后/

10、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 大言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B时元宗自谓唐后/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大言/ 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 大言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D时元宗自谓唐后/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大言/ 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B“迁”古代指调

11、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12、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译文:_(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长城闻笛杨巨源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8本诗的“秋风”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秋风”意象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9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篇

13、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2)李白的蜀道难中“_,_”两句诗运用夸张和侧面烘托手法把崇山峻岭、峭壁峻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暗示人行走之难。(3)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的两句话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诗人的生命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建筑物的大片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