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247465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12题。1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解析:第1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2题,河网密布能为

2、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答案:1.B2.C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3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Aa、b、c、d Bb、c、a、dCc、d、b、a Dc、a、b、d4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解析:第3题,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先形成城市然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故B选项正确。第4题,由于b阶段城市刚刚形成,其

3、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故B选项正确;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大;c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d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答案:3.B4.B在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不尽相同。据此,完成57题。5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现阶段的描述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的地位不断上升6资源型城市兴起于()A原始社会阶段

4、 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7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新兴技术使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大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A BC D解析:第5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科技、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A错误;B正确;“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初期的描述,C错误;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增长迅速,粮食的消费量上升,而城市化占用大量农业用地,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故其粮食的商品率不断下降,D错误。第6题,工业

5、发展之初是在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故选C项。第7题,后工业化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故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减弱,错误。高新科技产业部门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故大多分散布局于城市的边缘,错误。故选C项。答案:5.B6.C7.C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材料二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1)据图分析河西走廊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_。(3)河西走廊

6、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4)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简述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解析:第(1)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条件是决定生产、生活的主要条件。第(2)题,河西走廊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第(3)题,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力作用强劲,降水稀少。第(4)题,由于气候干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答案:(1)特点:多沿河流分布。原因: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可以作为水源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2)资源丰富(3)河西走廊多大风天气,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北方土壤呈碱性,扬尘、扬沙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河西走廊

7、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4)荒漠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出现的临海布局的工业也属于传统工业区。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大型传统工业区中,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起来的是()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C英国中部工业区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丰富的水能资源优美的环境条件A BC D解析:第1题,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短缺,所以依靠便利的海运从国际市场运来原料和燃料,在沿海地区发展了传统的制造工业。第2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及

8、五大湖和运河便利而廉价的水运。五大湖区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地形比较平坦,水能并不丰富。答案:1.A2.C3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期阶段的是()解析: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对比四幅图,城镇最少、结构最简单的是C图。答案:C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45题。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4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组合合理的是()A草地减少过度开垦B耕地增加草地退化C荒漠扩大水土流失D森林减少矿山开采5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

9、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后退径流季节变化减小通航能力下降A BC D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原因是过度开垦。第5题,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由于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扩张;由于缺乏植被覆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答案:4.A5.C6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从阶段一

10、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解析:第(1)问,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水稻种植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其原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郊农业利润更高等。第(2)问,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可结合图例读出。第(3)问,可以从图中判断出该地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转变为以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迁移、集中,电子工业在西部高校密集区聚集。(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