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237580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贾义凯1.1 生活 数学一、 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二) 教学重难点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准备1. 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2. 练习:(1) 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

2、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二)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2.探索新知识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

3、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3.课堂练习:P7页 试一试(三) 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1、归纳小结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1.2 活动 思考一、 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二)教学重难点应注意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

4、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准备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2.练习:略(二)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2.探索新知识1).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试一试: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什么图形?三自我检测1、找规律:在()内填上适当的数,(1) 1,2,4,7,() (2) 1, , , ,( ) 2、将一个长方形纸片连续对

5、折,对折的次数越多,折痕的条数也就越多,如第一次对折后,有1条折痕,第2次对折后,共有3条折痕。(1)第3次对折后共有多少条折痕?第4次对折后呢?(2)请找出折痕条数与对折次数的对应规律,说出对折6次后,折痕有多少条?40cm3、如图,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则每个小长方形地砖的面积是()A、200cm2B、300cm2C、600cm2D、2400cm24、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 91211 92321 94541,猜想:第20个等式应为:_2.1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2)会判别一个有理数

6、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二)、重难点重点: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难点: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二、教学过程(一)课题准备 (1).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3).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4).数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二)探究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将如何归类?2.新知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有理数的分类,我们学过的数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

7、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5.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正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如此等等(三)、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概括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充分感受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分类可有多种标准,但应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三.自我检测2.2 数轴(1)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

8、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二)、重难点重点: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难点: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二、教学过程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引导学生总结:要正确地画出数轴,那么数轴的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画出了数轴,那么任何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三)、归纳小结(1)数轴的三个要素并画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

9、轴上的点表示出来2.2 数轴(2)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进一步掌握数轴的三个要素,并正确画出数轴;(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重难点重难点: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三)、归纳小结师生共同总结: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2.3第一课时:绝对值一、教学目标 教材重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并掌握其表示方法;(2)熟练掌握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体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2重点:求一个有

10、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探究活动3归纳小结(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4)、 三 自我检测2.3第二课时:相反数1、教学目标:(1)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2)学会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重点: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难点: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5、-7、+11.2、a(2) 化简下列各数:(1)-(+10); (2)+(-0.15); (3)+(+3); (4)-(-20)2探究活动

11、1、创设情境:(1)让学生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以下两对数的点:-6 和 6、1.5 和 -1.5 (2)让学生分析以上点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谈谈你的发现。2、相反数的意义:像以上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3、练习(见课本)3归纳小结三、自我检测:2.4第一课时(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2)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3)通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二)、重难

12、点重难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二、教学过程(一)课题准备(二)探究活动(1)小组交流上面练习完成情况,评判正误;(2)通过上面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及应用过程的数学活动,你有什么体会吗?请哪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一个含有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通常先把加减运算统一成加法,然后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可以按“和”的意义或“运算”的意义来读,并且能按“和”的意义来求出结果。4.知识链接与拓展:(三)、归纳小结1)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点三.自我检测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1、教学目标:(1)了解有

13、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在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2、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来解答,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用数轴来表示这一事实吗?请动手画一画如果上述问题变为: 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写成算式就是: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你能再用数轴

14、表示一下这个事实吗?(学生动手在数轴上表示)(二)、探索活动1我们来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一般地,我们有: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2试一试:(1) 3(2)?;把上式与32相比较,则3(2)-6.(2) (3)(2)=?; 把上式与(3)2=-6相比较,则(3)(2)=6若把上式与(3)2=6相比较,能得出同样结果吗?3我们知道,一个数与零相乘,结果仍为0. 如 500; 0(3)0.4概括:综合上面式子(1)326; (2)(3)2=-6;(3)3(2)-6; (4) (3)(2)=6.(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请同学们观察(1)(4)四个式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