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22974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完美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I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I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 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 礼容” o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 田” o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

2、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 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 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 2岁时由中都 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 0 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 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o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 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郛、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 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 行相事。他为了提

3、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 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 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 遇。前4 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 回来。(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 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 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

4、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 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 精神,及“知之为知之, 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 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6 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 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 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 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 H,赍志而殁。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

5、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 典。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o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 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 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重

6、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 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3 、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 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 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7、” 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以及如何修身做人。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fn)学而不思则罔(wg)思而不学则殆(dci )不亦说(yu &乎传(chum)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 (hdo)之者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 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学 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 超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 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

10、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 要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 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 可能被夺去。”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第三阶

11、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 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 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 于己,而“忠” “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

12、合,方能所得。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 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人的成长,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小结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

13、确。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领悟V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o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上节课我们从V论语 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 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 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 续学习它。2、准确翻译句子。(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14、习乎?(3)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 习方法:(1) 学而时习之。(2) 温故而知新。(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日三省乎吾身。(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三军可夺帅

15、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 V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 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2、影响: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第四阶段:检测小结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O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虑乱之时.苜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惜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