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刘禹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22647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刘禹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望洞庭——刘禹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望洞庭——刘禹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望洞庭——刘禹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望洞庭——刘禹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望洞庭——刘禹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刘禹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作者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 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 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 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注词释义:(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 )湖光:湖面的光芒。(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 )和:和谐、协调,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 5)潭面:指湖面。( 6 )相:相互。( 7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

2、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 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 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10)遥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说 古诗今译: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当没 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在月光的照 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 盘盛放着的一枚小小的青色的螺。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 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

3、面的开阔寥远,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 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 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 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 “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 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 诗人的浪漫色彩。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 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 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 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 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

4、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 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 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 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 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 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 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 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

5、浑然一体,望去如 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 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 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 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 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 表现在设譬的精rjing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 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 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 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 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 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 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