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学笔记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22609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自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训诂学自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训诂学自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训诂学自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训诂学自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自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自学笔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自学笔记(四川自考用教材练习整理)1.1 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1.2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它是 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 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 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 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1.4 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

2、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 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 文献中的汉字。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1.5 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 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1.6 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 解。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

3、义项。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 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2.1 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 替,今称“通假”。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 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

4、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阅读古 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 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 “重文、或体”。(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 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 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或不言 避讳字,或缺笔。(6 )无句读。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

5、致有:古书文字有错、脱、衍、 倒;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 的次序颠倒错乱。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2.2 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 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 2. 词义演变。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 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 义之中。(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

6、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词义的转移:指 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义所 代替。2.3 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2.修辞障碍:。(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 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 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上 有两层意思: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左传“公入而赋”姜出

7、而赋”是指两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依避免行文单调 枯燥。如:左传“贄币不通,言语不达”“通、达”互文见义。)(2)倒文:古人在行文时,为了 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今人叫“倒装”。(3) 变文:又叫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有变文以协韵,变文 以成辞,变文以避复等情况),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 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此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2.4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 词并不表义,仅仅是

8、一种陪衬。连类而及: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想 象,我们称它为“连类而及”。2.5 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书语言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3.1 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当从事哪些工作。既然训诂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 书面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那么凡是解释古代语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包括:解 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校勘等。3.2 解释词义包括:解释 1.本义与引申义:在此的若干互相关连的义项中,能体现当初造字意 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 就是词的引申义。2.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

9、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 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以今语释古语:是指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 释者的古代语言。3.方言:(1)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话)去解 释古代的语言。(2 )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二者虽出发点不同,当方式上是相似 的。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 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是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 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 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

10、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古语是纵的时间关系。3.3 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 它包括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 人称作句读。(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句读。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阐述语法: 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引证史实和故事评论原文等。3.4 注音的方法:1.譬况法: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2.读若:训诂术语, 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

11、音相近。格式“甲读若乙”。3.直音:就是用 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 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 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来的一般的读音读.3.5 校勘的方法: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 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有:1.对 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 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

12、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 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 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4.1 形训作用: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作用在于 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 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 在揭示词的本义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 通过字形结 构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还可进一步识别假借字。形训局限:刑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 以形训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 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失去了

13、表义作用, 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2 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 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 不能作惟一依据。3 形声字的形符只能能够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形训条件:1 只 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 不清。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3 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 字义。(笔意:指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 字意图的字形)。4.2 声训方式:声训:又称“音

14、训”,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 方式:1利用形声字。2 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涧也)。3利用同形字。(被训字和训 字之间有声调和词性的不同,二者在词义上有必然联系。如:蒙者蒙也。声训作用:1 寻求本字。 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 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本字的途 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如“选贤与能,”“与”本为“举”。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 文生义,还可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

15、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同源词。所谓 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广泛联系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 联系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汉语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就 需要我们打破字形束缚,辗转联系其他音同、音近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如“:秩秩斯干”(干, 涧也。这条训诂方法作用就是在推求语源。)探求名物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有些联绵词也可 用声训的方法探求语源。总之,探求语源,往往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 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声训应注意的问题:1 所谓音同或音近

16、,是指古音相同或相近; 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 要有文献语 言为佐证。4.3 义训及种类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 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义训方式有以下几种: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是义训中常见 的一种方式,又分为: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是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 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递训: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2反义 相训: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 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 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4从词义的广狭来看,有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就是指出被 释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指被释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