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222921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 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 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 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 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 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 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 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 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 品安全标准体系、

2、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 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 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 全应急保障、 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 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 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 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 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 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 2017 年任务 部署的基础上, 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 26 个研究方 向,经费

3、总概算约为 6.3 亿元,实施周期为 20182021 年。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 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 式研究1.1.1 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 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 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 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 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 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 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

4、能评价 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 眠等 7 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 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 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 技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基于微流控 芯片及计算毒理学的保健食品原料典型风险物质毒性预测、安全 评价及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利用人源性细胞及器 官芯片等技术,开展保健食品原料中重要污染物毒理及功能评价 的体外评价模型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存在风险隐患的 保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基础毒理数据库。考核指标:重点研究不

5、少于 25 种保健食品重点原料中的主 要内源性风险物质及二糖、 酪蛋白、乳清蛋白、 多不饱和脂肪酸、 功能肽等不少于 6 种重要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风险控制标志物,获 得标志物不少于 20种;研究风险物质监测识别技术不少于 6 项, 高效精制分离及风险防控技术体系不少于 3 套,制定相关技术流 程和标准不少于 5 件,形成 3 套工艺规范和工艺数据库;完善不 少于 8 种常用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的基础模型,研究提出包括 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不少于 3 种目前尚欠缺人体试食评价 方法的保健功能评价体系;构建不少于 3 套基于计算毒理学的保 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毒性预测和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保

6、 健食品内源性风险物质基础毒理数据库 1 个;构建基于器官芯片 的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及其原料中重要污染物质毒理体外评价模型 不少于 3 种、关键共性技术不少于 5 项、技术操作规范不少于 2 套;提出调整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或安全性限定要求 的政策建议稿 1 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件,发表 SCI论文不少于 30 篇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1.2 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互作关系与调控基础研究1.2.1 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中外源安全危害物的影响与作用 机理研究内容:系统分析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 在不同食品加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及产毒机制;针对我国主要低 温预制食品及其物流

7、过程,研究耐冷致病菌在低温下的生长规律 及在不同食品中的发生规律,阐明耐冷致病菌低温生长机制及对 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机制;以典型致病菌和病毒、真菌毒素作为研 究对象,系统研究光动力消毒过程中致病菌、病毒的杀灭机制, 重点关注在单线态氧作用下,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等风险物质的安 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光敏剂制备方法和配套激发设备,开发成 套的光动力食品杀菌促鲜剂及装备。阐明食品原料中残留的真菌 毒素等其他有害物在加工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产物形式,研究针 对毒性位点的识别与定向掩盖及调控策略,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 真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的减控机制及产物安全性评价。考核指标:明晰不少于 6 种致病菌在不少于 6

8、种食品加工过 程中的产生及减控机制; 阐明嗜冷菌在不少于 10 种低温存储食品 中的发生规律,建立安全风险预测模型不少于 3 个;阐明不少于 6 种真菌毒素等在不少于 5 种食品加工方式中的转化规律及减控 机制;重点建立以姜黄素、叶绿素、竹红菌素等光敏剂为主的光 动力灭菌方案,以及含灭菌配套激发光源系统 1 套;研究构建不 少于 5 种生食水产品科学灭菌的关键技术,开展不少于 3 种光敏 剂灭菌副产物主要成分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防控研究,构建光动 力灭菌副产物安全评价模型不少于 2 套,制定适宜于食品光动力 消毒灭菌的技术操作规范不少于 3 个;形成低温预制食品加工控 制操作技术规范不少于 5

9、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4 件,发 表研究论文不少于 60 篇(其中 SCI 论文不少于 30 篇)。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 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3:1。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2.1 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1.1 食品中全谱致癌物内源代谢规律及监测技术研究2.1.1.1 食品中重点危害物质高效识别和确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综合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监测中发现的农兽药残 留、过程污染物、添加剂残留以及非食用物质等重点危害物质情 况,研究危害物质检测前处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建立高分辨质 谱为

10、主的内外源性危害物质全谱识别技术,构建典型食品基质中 危害物质多级质谱数据库;开发基于保守性标志物的多谱联用定 性定量综合检测技术;建立以核磁共振技术等为主的多谱识别技 术和方法,实现食品混合体系中未知组分定性识别;针对特殊食 品中效应物质(含非法添加药物、风险物质及功效物质)进行高 通量检测方法研究,并进行验证和应用。考核指标:开发食品中危害物质定量富集与净化前处理新型 材料不少于 20 种,全自动高通量前处理技术不少于 40 项;建立 食品中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确证技术不少于 50 项,包括基于保守 型标志物多谱联用定性定量综合检测技术不少于 20 项;构建高分 辨质谱为主包含 5000 种

11、以上危害物质的全谱识别确证数据库; 构 建核磁共振为主(含红外、拉曼等)多谱识别技术不少于 5 项, 包含不少于 10 类 300 种激素、非法添加药物等的数据库, 其中核 磁共振谱库容量不少于 100 种;特殊食品高通量效应物质检测技 术不少于 15 项;申报食品补充检验方法不少于 10 项,形成技术 标准草案不少于 50 项,所有技术成果在不少于 10 家省级食品安 全监管检验检测机构得到应用,并取得验证报告或者应用证明。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 50 篇(其 中 SCI 论文不少于 20 篇)。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2.1.1.2 食品中化学危害因子非定向

12、筛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环境污染、食品贸易全球化、食品非法 添加现状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需要,研发适用于非定向筛查 的食品危害物全回收技术,开发食品安全热点关注毒理学效应终 点、质谱筛查分析及多源数据解析、组学、流行病学和信息收集 技术相融合的化学危害物多维监测筛查技术。考核指标:开发样品的全自动高通量在线前处理技术不少于 40 项,形成食品中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确证技术不少于 50 项, 构建质谱筛查数据库, 覆盖不少于 8000 种化合物;流行病学数据 库,容量不少于 3000 条;建立数据处理系统, 能够兼容主要质谱 公司数据;致神经毒性、致癌、氧化损伤、核受体激动剂和拮抗 剂等

13、毒理学效应终点测试技术不少于 5 项,其中自主知识产权测 试系统不少于 2 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8 件,软件著作权 不少于 5 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 30 篇(其中 SCI 论文不少于 15 篇)。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2.1.1.3 食品中生物性及放射性危害物高效识别与确证关键 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构建我国常见食源性病毒、典型真菌的基因组数 据库。筛选鉴定出我国主要食源性病毒和寄生虫的诊断标识性分 子。研发多类型食品中生物毒素、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高特 异性及高敏感性检测、监测与确证关键核心技术方法、仪器及标 准;开展新型功能性树脂在食品人工放射性核素分析中的应用研 究,建

14、立食源性材料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快速分析方法,建立食 品中 I-131 、Cs134/137 、Sr90、Pu239/240 等放射性核素 的同步鉴定体系,建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库,形成放射性物质 非靶向鉴定和检测技术,并开展技术验证和应用。考核指标:构建我国大宗食品和腹泻患者中重要食源性病毒 风险识别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 基因组数据不少于 3000 株,研 制出我国食源性病毒分子溯源体系;构建典型真菌的基因组数据 库,库容量不少于 800 株;建立样品全自动高效制备技术不少于 50 项,开发新型树脂分离纯化方法,建立食品中 I-131 、 Cs-134/137 、Sr-90 、Pu-239/

15、240 等放射性核素的同步鉴定体系 不少于10种,建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库,数据库容量 GB级, 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方法不少于 10项,其灵敏度达10Bq/L ;开 发出通用高灵敏快速荧光检测和微流控生物芯片检测等技术不少 于 50 种,形成不同食品种类、 不同病毒或寄生虫的标准检测方法 及其技术标准草案不少于 50 项,生物性危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非 靶向筛查及确证技术不少于 20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5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 25 篇(其中 SCI 论文不少于 10 篇)。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 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

16、)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3:1 。2.1.1.4 新发突发食品源剧高毒化学物质危害因子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食品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战剂、毒素等剧高毒 化学物质威胁的防范与医学救援需求,建立新发突发食品源剧高 毒化学物质暴露的精确识别、溯源追踪及及其食物中毒现场检测 技术,并形成平台体系;重点开展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新发突发危 害暴露食品溯源追踪关键技术和基于共性致 / 解毒机制的未知剧 高毒化学危害因子快速发现及通量筛查技术研究,基于临床体内 毒性物质特征描述和定量检测的新发突发剧高毒化学食物中毒的 便携式现场检测技术及设备;发展现场非靶向通量样品处理、原 位检测、应急医学救援监测等关键技术及产品。考核指标:建立防范新发突发食品源剧高毒化学物质危害暴 露检测平台,建立现场应急医学救援检测关键技术方法(不少于 10 项),建立未知剧高毒化学危害因子的非靶向筛查确证关键技 术(不少于 10项),筛查鉴定对象不少于 1000 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