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222527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幼儿教育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分享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其产生和开展有利于儿童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但研究说明,分享行为在幼儿期开展水平不高,并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因此,在探索幼儿分享行为开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根底上,选择适当的办法促进其分享行为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个体内部因素上,如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分享观念等),情绪因素(心境、移情等)或儿童本身的性格特征;在外部因素上,局限于分享物品的数量和属性(如公有或私有、奖品或偶得物品)、典范影响等

2、。而对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如教师、同伴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探讨尚不充沛。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分享倾向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国外研究也说明,班级环境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儿童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态度倾向和道德价值判断,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Wentzel等人对11岁14岁的儿童研究说明,教师、同伴冀望能够激发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Eisenberg等(2022)认为教师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给予积极反应,能使他们在随后的情境中保持亲社会倾向。另外,研究发现同伴间的亲密度也会影响儿童的分享行为,但有的认为朋友间的分享多于非朋友间,有的却得出相反的结果,没有得到一致性结论目。在

3、我国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仍具有相对的高控性。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本研究在国内文化背景下探讨教师的言语暗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幼儿在面对不同熟悉度同伴时的分享行为表现。二、研究办法与过程(一)被试。随机抽取幼儿园362名幼儿,其中小班男孩58名,女孩62名,平均年龄3岁零5个月(SD=0.55);中班男孩62名,女孩60名,平均年龄4岁零7个月(SD=0.33);大班男孩56名,女孩64名,平均年龄5岁零9个月(SD=0.50)。(二)研究办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设计3(班级:小、中、大班)2(性别:男、女)2(教师暗示:给予暗示、不给予

4、暗示)2(同伴熟悉度:朋友、陌生同伴)4因素完全混合随机实验。其中幼儿年龄、性别、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为自变量,幼儿分享行为为因变量,设计实验情境,具体分为下列4种。情境1:陌生一教师给予暗示情境。作为主试的教师把来自不同班的2名幼儿(其中1名幼儿为被试,1名幼儿为陪试,幼儿性别随机分配)领到一个安静的、幼儿熟悉的房间内,围着桌子坐好,桌上摆放幼儿平时经常玩的积木。主试对幼儿说:“小朋友,大家一起玩积木吧。待幼儿玩2分钟后,主试让幼儿停止游戏并装作很偶然地发现自己的口袋里有1个小贴画。主试说:“呦,老师这儿有1个小贴画,你们拿去玩吧!同时成心把小贴画给作为被试的幼儿,然后主试察看被试幼儿的行为

5、反馈和言语,如果幼儿没有做出分享行为,主试成心给予暗示,说:“你看小朋友没有小贴画,你要不要把自己的给她,他呀再察看幼儿的反馈;情境2:陌生一教师不给予暗示情境。情境2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教师给被试幼儿小贴画后,让2名幼儿接着游戏5分钟,不给予任何言语和行为上的暗示;情境3:熟悉一教师给予暗示情境。情境3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被试和陪试是好朋友关系(实验前由被试自己提名);情境4:熟悉一教师不给予暗示情境。情境4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被试与陪试是好朋友关系。教师不给予分享暗示。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录像,保证幼儿看不到摄像机。(三)数据统计与分析。由2名心理学硕士生对录像资料进行编码。采用事件取样察看法,确

6、定分享的典型行为表现为:看到陪试没有小贴画。能主动或者在教师给予暗示后能把小贴画给陪试。即使给陪试玩一段时间后又要回来也算分享。为全面探索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为培养提供依据,我们对幼儿的拒绝分享行为也进行了察看。共有4种典型行为:(1)沉默拒绝:被试在拿到小贴画后,继续游戏不理会陪试,当陪试要求分享或者教师给予暗示后,低头沉默不语;(2)口头分享:口头上容许分享而没有实际行动;(3)直接拒绝:当陪试要求分享或教师给予暗示后,直接口头拒绝;(4)借口拒绝:当陪试要求分享或教师给予暗示后,会找理由拒绝。对被试的分享行为进行计分,拒绝分享记1分,分享计2分。记录分享和拒绝分享行为出现的频次。采用SP

7、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三、结果与分析(一)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年龄和性别对分享行为的影响首先考察分享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出现的频次,见表1。总体上看,在教师暗示、好朋友情境下分享行为出现次数最多,但整体分享水平不高,362名幼儿中只有80名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小贴画与同伴分享。熟悉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暗示主效应显着,H1,361)=10.833,p0.05,性别主效应不显着,F(1,361)=2.519,p0.05。对年龄主效应的事后多重比拟(LSD)显示,小班与中班、大班间差别显着,p四、讨论(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和性别特点研究发现,幼儿整体分享水平不高,但随着年龄的

8、增长而不断开展。其中4岁左右是幼儿分享行为发生转折的时期,分享行为显着增多,到大班后呈现迟缓增加趋势。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期。幼儿在此阶段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推测和理解。能够意识到没有拿到小贴画的同伴可能会伤心难过,进而产生分享意识。而且此阶段幼儿自控能力得到迅速开展,在幼儿产生分享意识后,它能帮忙幼儿抵抗住诱惑,真正做出分享行为。与传统观点认为女孩比男孩更乐于助人或富于同情心相反,本研究发现性别对分享行为影响不显着。表明男孩和女孩分享行为开展趋势是一致的。(二)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明,幼儿在有教师暗示的情境下,分享行为频次均多于没有暗示的情境。进

9、一步分析发现,教师暗示对小班、中班幼儿影响显着,表明3、4岁幼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做出分享行为。但需指出的是,小班、中班幼儿对教师暗示的反馈两极分化较明显,分享的幼儿在教师引导后会马上把小贴画给陪试,而不分享的幼儿大多采用了直接拒绝的方式,说“不给“这是我的了等;在教师不暗示的情况下,大多采用了不理睬的方式拒绝。教师暗示对大班幼儿影响不显着。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独立做出是否分享的决定,而不是单纯服从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拒绝分享的方式与小班、中班幼儿相比有所变化,采用沉默、直接拒绝的幼儿减少,运用日头分享和借口拒绝的幼儿增加,这说明教师暗示尽管没有促使

10、分享行为的发生,但引发了幼儿利用借口和拖延策略对自己拒绝分享的行为进行“辩护,表明幼儿已意识到不分享是不对的,因此教师暗示间接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考察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发现。在小班和中班,幼儿面对不同的分享对象(好朋友或陌生同伴)时分享水平没有显着差别,而大班幼儿在好朋友情境下做出更多的分享行为。这表明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多受到同伴间亲密度的影响,关系越亲密越有利于分享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大班幼儿会根据分享对象的不同而独立做出是否分享的判断。五、教育倡议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幼儿分享行为的开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我们倡议依据年龄班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1小班言语引导产生分享意识。小班

11、幼儿的观点采择、情绪理解等认知技能尚不成熟,要其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为难处境进而主动做出分享行为是困难的。而教师在小班幼儿的心目中往往是“权威的象征,其冀望和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面对独占性较强的幼儿,教师应理解这是年幼儿童的普遍特点。在教育方式上,首先可以采取言语请求的方式。本研究发现小班幼儿在言语能力开展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拒绝分享,这就教师需进一步耐心加以引导,激励幼儿去考虑(通过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结果。这能提高幼儿的认知参与,如他们要把自己放在作为分享者或受益者的情境中或回顾以往分享的经验。更多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感受,恰恰是幼儿亲社

12、会行为产生的根底。其次,在幼儿做出分享行为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赏和激励,让其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2中班角色扮演体验他人情感。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语言叙述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不需要在真实的冲突情境下通过教师引导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因此,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对其进行培养是较为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故事,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启发幼儿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并想象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幼儿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从而促进分享行为的开展。3大班组织集体游戏,树立同伴典范。

13、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着开展,同伴间的影响比教师暗示更加有效。因此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使其有更多时机体验来自同伴的帮忙和情感支持,将有助于分享行为的发生。而要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技巧,幼儿园应多组织集体性的游戏,如集体跳绳或接力赛跑,为幼儿设立共同的目标,且这样的活动是对同伴群体进行裁决。不是简单地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因此无论是取得胜利还是失败,都会加深幼儿间情感分享的程度,逐渐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亲社会水平较高的同伴学习,让其产生良好的典范示范作用。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开展。教师和家长要时常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沟通,做到教育的同步性。(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人格开展机制及干涉研究(BBA080048)的研究成果)张金荣高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