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二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21998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课(二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一课(二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一课(二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一课(二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课(二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课(二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惟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3、(难点)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五、教学方法1、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2、讨论法3、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引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探讨未来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首先看看P103图,让某同学讲一讲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另设问:如果一个地区去年增长的GDP是100亿元,而消耗的环境、资源等成本增加了95亿元,这里的经济形势该如何判断?绿色,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

4、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人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的增长,还依赖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统一度的提高。绿色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绿色占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探究活动一(P103)、教师归纳总结指导:分析提示:GDP增长了,社会财富没有相应增加,因为GDP的增长是以汽车高速行驶造成的大小损失带来的,GDP的增长甚至与汽车事故造成的损失相抵消。无益。因为片面的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带来一

5、系列社会问题,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学生阅读课本: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惟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1、树立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1)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6、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全面发展的含义: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协调发展的含义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

7、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作用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

8、展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例题:如何理解国家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发展。 (3)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

9、的产业格局 信息化的含义和作用。含义: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信息化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举例说明信息化的作用) (4)统筹城乡发展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复习与介绍农业农村的现状以及城乡发展的差距,从感性上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

10、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怎样统筹城乡发展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怎样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补充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材料)结束语(本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