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218573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 论文关键词:设计美学传统美学视觉传达设计论文摘要: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多种视觉手段的利用层出不穷。认为汲取传统美学中的精华,将科技、文化、自然和个体的创意融合能够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从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当代姿态蒸蒸萌发。实际上,在有些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依然无法回避视觉传输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多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去的“时尚”,伴随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丰富和提升,以追

2、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设计美学因当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略。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一样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含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很多的文化现象在当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含有后当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相互的融合和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标准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适用,灵活生动。在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当代性和创意语

3、境,既是一个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和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部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一、传统美学和西方当代符号学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效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含有极大的日用功效,但它最大的功效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关键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法,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

4、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全部转化成符号,含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经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征实现,也可经过发明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管设计创新的方法怎样多样,在本质上它全部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必需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法等的了解,形成可供产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练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正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利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经过造型符号的表示,引指物和

5、物之间的内在联络,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经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就在当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和欣赏者、设计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和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利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改变。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

6、审美法则全部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当代设计界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21年申奥标志也于似和不似之间的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输出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1/2 12尾页 二、理学美学和当代设计伦理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心。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

7、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代理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含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索。“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含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即使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一样的“知觉”方法。“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怎样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升,主要的一点是不但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输一个物和人,人和自然的共生友好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仍然

8、是不可摒弃的。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看法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标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的浪费和反复购置,如部分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反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和购置的正确引导作用。三、传统造物观和当代设计观“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尤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

9、再现现实。任何形象全部是组成整体的一部分,主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经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一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发联想,进而达成和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和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需具有的品质。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见“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

10、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详细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适当的手法),这些也全部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需具有的部分创意过程。同时,传统道器观朴素的功效主义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态为本的造物观全部是今天的当代设计极力宣扬而又难于完善的。以书籍设计而言,古代的书卷纸张柔软、纸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多种姿势翻阅,并不易造成身体和眼睛疲惫;而装订方法的多样,如线装、蝴蝶装、经折装、卷轴装、连环装等,更以

11、多个方案处理了翻阅和携带的问题,朴素之余,可见其巧,充满了一个自然主义的人文情节和生态关心。比较之下,现在的书装设计追求华丽的装裱,价格昂贵;大幅的开本,不利于携带;纸张坚挺到甚至划破手指,阅读时因为纸面过于光亮反光和文字和纸张反差太大而造成眼疲惫,过渡的版式设计造成破坏阅读习惯而降低阅读效率。这么的设计即使表面看起来比传统书籍印刷精良,技术手法多样,却以牺牲良好的功效为代价,成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显收藏量而已。创意一直是设计美学的灵魂关键,然而对创意语境了解的误解和不一致,造成原创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片呼喝声中,部分过激的形成一个矫饰的“原创设计观”。设计创新的泛化只能带来设计的异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浪费和畸形的消费。有节制地利用可用和有尺度地推广宣传是设计师的美德,同时也是传统造物观的精髓。设计中的科技创新是刚性的,内容创新则是柔性的。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我们追求的就是将科技、文化、自然和我们设计师个体的创意高度融合,只有这么,才能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提升设计品味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表现人类应有的基础生态伦理和人文关心。 2/2 首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