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文化读后感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217676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与文化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族与文化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族与文化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与文化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与文化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民族与文化有感近些天拜读了钱穆先生的民族与文化一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 族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陌生和不解的,在我眼中,这两者只是它产生于它的关系。 而在这本书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做出了通透详细的解释, 并且结合中国历 史进行说明,全书通过高度归纳的方式,分板块讲解中国自古至今文化、 社会以 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即使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一知半解的我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但这本书也并非完美,其中有些观点过于主观和片面,有些许过度吹捧传统文化 的色彩,以下是我一些中肯的想法。本书一开始便探讨中华民族的本质,并且引出民族和文化的关系,在钱穆眼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合积攒的生活因

2、素,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有一个深厚丰富的文化;反过来说,由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也在不断塑造和改变 身为其主体的民族。只有两者互相完善才能使其绵延扩展, 日久日大,从而立于 不败之地。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钱穆解释道,中国自古并没有民族的概念,而是以姓氏为主导的氏族,直到春秋战国 时代百家争鸣,不同的学说相互碰撞,带来文化和思想的爆炸性进步, 天下的观 念被提出,进而才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启封建时代的序幕;也是中华民族第 一次真正意义上被凝聚。不难看出,中国的民族观和文化是共同发展和走向成熟 的。其中强调了人的作用,没有人的钻研和思想,文化难以为民族发展所用,民

3、族也难以成为使文化凝聚的主体。中国的历史比起与文化相关联,更像是与人文 相关联。中国古人认同“大道”和“太平”,这些本来源于百家学说的思想被土 人和君王所加以包装和宣传,成为融入中国社会之中的文化思想主体, 为维持君 王统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便是不断 追求天下大同和太平的历史。读完这一部分,我不禁感叹中国古人对于思想意识和社会的关系认识之深,既懂得如何用物质上的手段征服诸侯,扩大疆域;也懂得用学说和思想让天下百姓 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命,无论哪个年代,文化和思想都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不可忽 略的要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儒家学说被秦朝所唾弃,却被汉朝当做治国之道,

4、 并且延续下去,不同的学说有其适合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之后,钱穆讨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 他总结中华民族有两大特性,一是 其坚韧性,指的是中华民族经过千锤百炼和多次变革后, 仍然能保持其文化内核。 二是容和性,指的是中华民族可以合理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 并且为我所用,丰 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汉朝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汉朝一方面抵御着着塞外异 族的外侵,一面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寻求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寻求文化 的融合。中华民族确实经历过几次被异族取代政权的经历,但是这仅仅是上层政 治受到波动,中华民族的底层文化,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底蕴始终没有动摇, 反倒 是异族政权被迫汉化,与中华文化融为

5、一体。这一点在魏、元等政权统治时代均 有体现。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与文化的种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华 民族的传统精神乃是建本于一己, 而直达于天下,祈求天下大同的站在国家大局 的大理想。但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的欺辱和侵犯,五千年记载下来的文化和精神 在西方的威慑下逐渐变得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同, 更有激进文人和思想家提出剔除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这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陷入了 “保种” 还是”保国”的思考中。这种焦虑直到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靶虏”的方案,推 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满足了保种和保国的愿望。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 依然不忘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更是提出

6、了继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与社会主义 建设的高度融合可见一斑。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我基本赞成钱穆先生的观点,但是其中有些过度夸大传 统文化的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对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没有了它,我们 便丧失了文化自信,丧失了与西方世界抗衡的决心和基础。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 明白,传统文化中是存在着许多糟粕的,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可能是这也传统文 化最好的载体,可他们已经与这个提倡民主与自由的世界格格不入了,如果还要坚持封建社会,结果就会和晚清时期我们民族的惨淡情景一般,纵使你再怎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购买西方的机械和军火;只要封建制度还在

7、,自上至下的腐 败和愚昧还存在;中国的发展便是寸步难行。钱穆提到过一句,“中共,则连民族界限与文化大统而一并破坏了,更是要不得。“我认为这句话有些唯汉族至上的意味,中国自古以来之所以能融合如此繁多的民族,并不是只靠着武力威慑, 更是对于不同民族保持着基本的尊重, 从唐朝设里都护府便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 如今,却想着怎么用汉族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一同繁荣,那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文化又有什么区别。更何况,现今的中国并没有如钱穆预言的一般走向衰落,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迷惘之后重新拾起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大旗,中国要是想在世界舞台上依旧屹立不倒,便依旧不可忘记那铭刻在每 个中国人血脉

8、中的精神和文化。最后,钱穆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他提出中国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要之中心。 中国所谓的宗教,其实都是在为人文精神所服务,为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服务。 孟子主张“人性善”,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惟一且至高之信仰。可以 看出中国文化精神的主流是以向善为基础的,由向善繁衍出对于人性的认可,而那些成功融入中国的宗教,比如佛教,无一例外都是劝导人们向善的,所以他们 本质上还是和道教一样的,为了人文的发展做出贡献。譬如独占欧洲政权的天主 教,中国的宗教真的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 给予人们信仰而非剥削和欺骗。 钱 穆先生在书中似乎尤为看重“善” 一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它是区分欧洲和中 国人

9、文精神的关键。西方世界信仰真、善、美的观念,这种三分的观点并不相互 联系,而是各自分成科学、宗教和艺术分道扬镀。所以可以说西方的人文精神是 将人从社会种分割出来的。而中国的善,则讲求将一切人道中心建立在善上, 这 是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的理念,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信仰什么宗教;你的一 切行动的前提都是善;一人为善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社会上的人人都用为善要 求自己,那么这个社会称之为乌托邦也不为过。 在西方人还在用赎罪和死后上天 国的谎言欺骗民众从善的时候,中国人自始至终对于善的信仰自然而然的融入了 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也是其相较于其他文化的优势。这一部分是最让我感同身受的,钱穆

10、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本质的解释和总结简单 而又深刻。善,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汉字,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来对于自身的约 束和对于美好的憧憬。荀子提出过与之相对立的“性本恶” ,但这种学说并没有 延续和被王朝所采纳;不是因为荀子的观点完全错误,而是因为“性本善”早已 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即使真的是人性本恶,我们依旧有方法可以将其端正回来。 钱穆先生,正是信奉着中华民族“善”的特性,从而坚信在近代中国依然可以靠“善”在世界立足。事实是西方世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善是懦弱,是未开化而造成 的愚昧和天真。他们一时之间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也只是五千年历史中刹 那般的一时;如今的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世界扮演着调停者的角色,致 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们仍然坚持着以善待人的品格,我们换来的是尊 重和支持,这是我眼中民族精神的延续,它把善从民族层面升华到世界层面, 如 今的世界,不只有中国人信奉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也愿意信奉善这 个字。当一个民族拥有坚韧的脊梁和真正能指引民族、 国家乃至世界走向正轨的文 化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民族将被世人铭记。(3084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