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21535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受到广大粮食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在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特别是在国家食品安全频繁出现事故、 损害人民 群众利益的情况下,应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进行新的认识。但就质量检测的现状 来看,县级及其以下的粮食企业检化验人员流失严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不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粮食行业内部必须建立完善检 化验工作,以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现阶段强化质量检测工作意义重大: 它是维 护粮食流通秩序的需要;是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储存、品质)的需要;是经营主 体平等竞争的需要;是解决贸易争端的需要;粮食行政执法的需要。为

2、此,应从 多方面加强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自上而下建立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网络, 充实 培训技术人员,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强化 监测、仲裁社会职能。长期以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在粮油购、销、调、存、加诸环节中起到了关 键性的作用,受到广大粮食工作者的普遍重视。随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全面放开,我国粮食行业已经迈入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粮食行业也将和其他行业一起实现与国际规则、国际市场对接, 全面进入国际化的轨道。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 要性作一个新的认识。、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现状从行业总体来看,存在着结构上的

3、不平衡,或者说严重脱节现象。地 (市)级以上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中心化验室、 粮食大专院校的教研化验室和较大型国家 粮食储备库化验室,其完备状况尚好。而作为粮食流转的物质承担者县( 市 )级粮食主管部门及粮食企业其检化验工作的状况令人堪忧。一是人才流失短缺。现有检化验人员大都毕业于上世纪八十 年代粮食专业 学校,且主要分布在县 (市 )级粮食中心化验室, 基层粮食企业检验人员几乎没有, 有的企业虽然配备了检化验人员, 充其量能做一些水分、 杂质等基础性的检验项 目,有的甚至只能靠手摸、 牙咬等感官。 很大一部分粮食专业毕业生或因为企业 效益不好, 或因为企业人员分流而脱离粮食行业。 从粮食行业人

4、员的总体构成来 看,从事检化验工作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比例仅为 1 左右。二是检化验设备陈旧短缺。 现有化验设备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由 上级粮食主管部门下拨的,近十几年来,由于有的单位对检化验工作重视不够, 或因资金短缺, 新设备添置的很少, 大部分粮食企业检验设备仅限于天平、 容重 器、快速水分测定仪“老三样”,离一个标准检化验室所应有的规模相去甚远。三是检测技术落后。较之其他行业来说,粮食行业的质量检 测技术,在引 进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的步子迈得并不是很大, 特别是县级及粮食基层企业 运用的都还是国内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 有的甚至是前苏联时期引进 的上世纪五十年代

5、的水平。 有的项目耗时长且操作复杂, 有的项目如有机磷、 有 机氯的检出等仅能做出一些定性分析, 至于粮食产品的营养结构分析、 转基因粮 食鉴定等更是望尘莫及,一些常规仪器检验项目其数值与标准做法相比误差较 大。四是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普遍认为质量检测工作仅为 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只不过是定等作价的基础而已。 特别是一些基层企业仅满足 于老经验指导下的感官鉴定, 对于仪器测定认为不方便, 而当买卖双方发生质量 争议时因无原始检化验凭据, 解决争议时就无法决断, 最后只好闹到主管局或法 院,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所蕴涵的监测社会粮食流通、 仲裁贸易争议等作用认识 较浅,其观念与新

6、形势下的粮食行业管理不相适应。五是一些市一级粮食专业检测机构名存实亡,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缺乏,人员 编制数严重不足。 2007 年国家粮食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市一级以上的国 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网络,但仍然有部分机构的条件达不到国家粮食局的要求, 主要问题还是人员编制数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当地政府不够重视等 二、粮 食行业质量检测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 国家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十分重视, 为此 专门成立了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行政组织,负责对全社会商品质量问题实施管理。 是不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机构,粮食行业的质量检测工作就可有可无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其一,在我国,粮食行业是个大

7、行业,它具有覆盖面广、敏感性强、流通量大的特点, 每年都有上亿吨的商品粮食在国内市场流转, 有几千万吨进出口粮食 在国际市场流通, 参与经营的各类企业数十万计。 每笔业务甚至每个批次的粮食 都要有相对应的检化验单据随货同行, 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仅靠哪一个行政主管部 门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粮食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就质量检测而言,既有物理检测,也有 化学检测;既有常规检测,也有专项(卫生)检测;既有原粮检测,也有成品粮 检测。其中专有名词多达上千个, 检验项目多达近千种。 这些工作如果光靠质监 部门的人员来完成的话,那么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将多得不可计数。其三,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 (见光明日报 20C

8、)4 年 11 月 18 日),粮食商品 是特殊商品 (见中国粮食经济 2004 第 10 期在全行业大力推广运用仲裁解决粮 食贸易纠纷,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它事关农村和城市、地方 和军队的发展稳定, 在中国, 它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党中央国务 院为它专门下发文件强调保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对如此重要的特殊商品, 如 果没有行业内部自我约束的行规、质量保障体系和有效检测手段,其供应安全、 品质安全从何谈起 ?综上所述,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在其行业内部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三、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意义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质量检测对粮食流通的基

9、础性作 用,有效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油质量标准,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国家粮食储备,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在现阶段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之初, 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对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等意义更加重大。(一)维护粮食商品正常流通的需要粮食是特殊商品, 但它毕竟是商品, 必须遵循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和依质论 价的法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粮食从生产领域进入市场, 经过购、销、运、存、 加诸环节, 从一个经营主体走到另一个经营主体, 直到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自始 至终都离不开质量问题。 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对粮食进行调拨, 而调出调入双 方的结算也是依据检化验确定的结果进行定等作价

10、,最终确定划拨粮款的金额。 就连最为原始的粮食集市贸易, 买卖双方虽然没有通过检化验仪器和程序确定所 要买卖粮食的质量等级, 但双方总是先通过各自的感官鉴定, 衡量所要买卖粮食 的成色,然后达成一致,做成买卖。由此可见,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不管 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粮食商品流通离不开质量检测工作, 这也是粮食质量检 测工作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二)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主要所指数量上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也就是说“有饭吃”。但 随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 进出口粮食贸易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的内涵意义将从单纯的供应安全扩展到储存安全、品质安全、食用安全等方面。现阶

11、段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有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其一,因 粮源相对紧张,一些收购主体盲目抢购,导致高水、高 杂粮食入仓入囤,倘若得 不到及时整晒,所存粮食发热、黄变甚至霉烂,加速粮食陈化变质,造成粮食资 源的损失浪费,而一些不法分子将部分粮食往往掺在质量好的粮食中进入流通领 域,如不对这样的粮食进行品质检定是很难被发现的。其二,有些不法粮贩走村串户购买陈米、过夏米,然后通过抛光、染色、加香做成高档大米出售,这就是 屡屡被媒体曝光的“毒米事件”。而这些经过“化妆”的高档米,大都含有黄曲 霉毒素等高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其三,由国家大型储备库轮 换出的陈粮、陈化粮,本应作为工业用粮和饲

12、料用粮进入流通领域,但有的加工企业为了追求不法利润,将其掺在新粮中加工成面粉、大米等,如不作营养成分 分析,很难发现其不法行为。种种现象说明,强化粮食检测工作对确保国家粮食 资源不受损失,人民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意义重大。(三)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的需要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多元化粮食经营主体在竞争中实现共存的局面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粮食企业凭借共资金、信息等多方优势占据粮食市场主动权, 而规模较小的个私企业则凭借 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但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必须遵守依法经 营这个底线。然而在粮食市场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一是“小

13、 鱼吃大鱼”,如同样生产“标一米”,小的企业往往不按规定的程序操作,产品 质量标准往往低于国家标准,但照样在包装袋上标明“标一米”,而大型企业受 到的监管渠道多, 企业为了自身的质量信誉不敢降低生产标准,其产品质量往 往高于国家标准。由于大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较高,它的“标一米”价格相应比小企业高,所以消费者往往购买小企业的“标一米”而不买大企业的“标一米”,导致大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最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二是在质量 标识方面的恶性攀比。你能生产“标一”我就能生产“特一”,导致“非标”产 品泛滥成灾。以面粉为例,国家标准出台了“特一”、“特二”、“标准”、“普通”四 个等级粉,而现行市场上出现的

14、高精粉、专用粉、自发粉等等,让消费者眼花缭 乱,模棱两可,不知所以然。一些日处理五、六十吨 小麦的小机组,居然也能生 产出高筋面粉、专用粉,实在令人不敢恭唯。三是为了竞争需要超剂量添加强化 剂,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性能低劣,但为了追求产品的外观,或为 了扩大销路,不顾国家标准的科学性,盲目添加增白、增筋及营养强化物质,致 使一些粮食制品成为“毒品”。因此,为了确保多兀化粮食经营主体的平等、有 序、良性竞争,必须强化粮食质检的监测功能,经常性地对市场流通的粮食产品 及其制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把粮食质量体系统一到国家标准规定上来。(四)解决粮食贸易争议的需要当前,粮食贸易双方往往忽视质量

15、检测和向发货方索要化验票据,习惯于看样定货或包仓定货,由此往往引发质量争议。如有家基层购销企业在东北购买 稻 谷,双方就某一仓稻谷谈定价格后,这家企业专门派人蹲点、监装、催发,发回 后经过检验,黄粒米严重超标,证明这批稻谷系在储存时发热变质。 当和对方协 商停发或降价时,遭到对方的拒绝,上诉到法院予以解决,但因没有原始质量凭 据,法院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最后只能眼睁睁吃亏。粮食检化验票据,就是一批 次粮食的“身份证”,它不仅标明了各项理化数据,而且标明了来源、品种、数 量,并随货同行,对方接收后取样检测,如若质量不符,可与对方协商复验,如 若对方不配合复验,可向主管局中心化验室提出质量仲裁, 这

16、样解决双方的贸易 争议,便捷科学,既不需要等待开庭,也不需要等待取证。在我国粮食市场化尚 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利用质量检测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 一种工具是可行的。(五)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的需要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 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及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 性用粮的购销活动、执行国家流通统计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权和依法处理的职 能。管理方式由过去重事前审批转变为重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管理 手段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但不论管理内容如何丰富,有一个如何科学执法,靠什么发现违法的问题。如在丰收之年,粮 源充足,为确保广大种粮农户增产增收,作为粮食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就要密 切关注个别购销企业是否有压级压价、坑农害农的行为,加强对收购粮食的质量 检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