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城市规划条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2146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忻州城市规划条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城市规划条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本规划是市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3 13号);3.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6市(原县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7 2010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 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 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产业定位

2、,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2. 坚持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用地的原则,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创造良 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3.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功能进行调整和重组,强化其中心职能。4. 重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和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对城市周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北方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地系统,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景观,对旧城区进行合理的传统风貌保护。5. 合理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6. 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第四条 规划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繁荣,地

3、域文化特色明显,具有良好的人居 环境。第五条规划期限为:近期:2001 2005 年;远期:2006 2020年。*第六条确定城市规划区围如下:长征街办事处、新建路办事处、南关办事处的全部围;原播明镇的后播明、前播明、西播明、二十里铺、阳村、符村、大檀、小檀八村;东楼乡的前郝、后郝、北肖三村;兰村乡的野、下社、北场三村;原解原乡的解原、东社、小奇、北、新路、流江、佐城七村;原 城乡的顿村温泉旅游度假村;豆罗水源保护区,包括田村、东曲、麻会、豆罗桥、西、岩一 带的一级保护区。城市规划区主要包括以下区域:1. 规划城市建成区及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2. 豆罗城市水源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83平方公

4、里。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七条区域与城镇发展战略指导思想:1.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2. 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3. 城镇化推进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4. 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5.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八条 区域与城镇发展战略 目标:规划期末,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市国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市域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九条 区域功能定位:市是省重要的轻工、 食品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 电、铝综合性工业基

5、地, 以古建文化、黄河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 地。第十条 区域产业发展战略: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 济。市域东部县(市、区)重点发展以小杂粮、瓜菜、药材等为特色的高效种植业;西部县建 设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畜牧经济区。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煤焦、医药、法兰、化工、冶金、 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电、铝、化、冶和医药等产业, 实施项目带动,突出“三煤两电一铝四化”,扩经济总量。3. 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机制创新、资

6、源整合、整体促销、设施配套,围 绕五台山、芦芽山、温泉、雁门关、黄河五大旅游景区的建设,突出发展以佛教文化、边塞 文化、黄河文化、自然生态、度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同时,加强交通、供电、通信、供 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西山区脱贫致 富步伐。第一条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 加强市与相邻的太榆、朔州、离柳中等经济区及神府能源基地的分工协作,统筹 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2. 协调好市与省会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省会特大城市的“辐射”与“滴漏”效 应,加强城市在功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联合,积极发展旅游度

7、假服务、蔬菜副食品生产及 加工等产业。3. 优化市域资源配置,强化、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整合“忻定原”核心区功能;依托中部发达地区, 加大东西山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统筹规划宁武、神池、阳方口组合中心,协调好河曲、保德、偏关沿黄地带城镇与工矿区布局。4. 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力度,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十二条城镇发展战略:1. 调整优化城镇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镇综合

8、性职能体系建设,整合城镇一一区域关系,增强整个市域及各城镇的竞争力。2. 提高市域中心和次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和区域辐射功能,优化城市发展的软硬环境,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3. 积极发展小城镇,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域中心和中心镇,突出城镇特色,促进城镇功能完善。第十三条2005年市域总人口 3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2%左右,城镇人口 98万人;2010年市域总人口 320万人,城镇化水平37%左右,城镇人口 118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 346万人,城镇化水平45%左右,城镇人口 156万人。第十四条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规划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镇化体制创新等

9、将成为未来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1. 强化市域中心城市市区的综合服务和区域辐射功能,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带动全市城镇化的整体发展。2. 注重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调整市域生产力布局结构,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3. 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城镇工业小区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4. 加快城镇化体制创新,深化户籍制度、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城市财政体制、社会保 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疏通人口、经济、社会各种要素城乡流动和集聚渠道。第十五条 规划建议撤销宁武、五台、河曲、定襄4县的县建制,设立宁武市(包括阳方口)、五台市(包括

10、豆村、台怀)、河曲市、定襄市;建议撤销城乡,设立顿村街道办事 处,办事处驻顿村。*第十六条 规划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级,即 :20万人以上的城市1个一一市, 城镇人口 35万人;10-20万人的城市1个一一原平市,城镇人口 18万人;5 10万人的城镇 (市)10个,城镇人口 60万人,城镇平均人口规模 6.0万人;2 5万人的城镇11个,城镇人口 27万人,城镇平均人口规模 2.5万人;2万人以下的城镇35个,城镇人口 16万人,城镇平均人 口规模0.5万人(详见附表一)。*第十七条 规划市域城镇职能等级划分为市域中心、市域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 和一般建制镇五级, 并按照综合性城市(

11、镇)、交通一一工矿城市、旅游城市(镇)、工矿城市(镇)、轻型工业城镇、集贸城镇 6种职能类型进行调整和引导(详见附表二、三)。第十八条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模式采用点轴开发战略。以忻(州)定(襄)原(平)核心区为中心,宁(武)神(池)阳(方口)组合区为次中心,其他县城 (市)及重点中心镇为增长极点; 沿大运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大运二级公路和京原铁路 -108国道形成区域城镇发展一级 轴线,神朔-朔黄、神河铁路及忻阜高速公路、209国道等三纵二横公路网为区域城镇发展二级轴线。第十九条城镇经济区划为:1. 忻定原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市,是晋中经济区北部城镇 密集区域。其区域定位

12、为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市域城镇发展的核心区, 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规划期,要加强、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整合忻定原组群功能,提高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 建成强有力的发展极核;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规划建设的晋北铝厂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氧化铝及铝材加工等工业,巩固与改造化工、法兰锻造传统工业; 农业发展以小杂粮、 蔬菜、瓜果、养殖业为主,建设成为全市粮、 菜、奶、蛋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与乡村工业化进程。2. 繁代五经济区:包括市域东部的五台市、代县和繁峙县。区域定位为以古建文化、雁门边塞文化、历史名城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和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要突出发展以五

13、台山佛教文化、雁门边塞风情和宋文化、代县历史文化名城为特色的旅游业,加强以旅游通道建设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景区及服务基地的规划与建设,避免无序发展与建设性破坏;发挥本区自然植被较好、 宜林宜牧地广阔的优势, 建设水源涵养林基地和畜牧业 基地;调整工业结构,改造冶金、煤炭等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水电(五台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业。3. 宁静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宁武市、静乐县。区域定位是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煤炭能源基地,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区。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抓好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 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以芦芽山、管涔山生态旅游为重点,

14、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与市区、五台山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和横向 联系;加快宁武市的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人口与产业的集聚。4. 河保偏经济区:包括市域西北部、黄河东岸的河曲市、保德县、偏关县。区域定位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新兴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抓好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开放,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 向联合与协作,规模化开发矿产资源, 建设煤-电-铝综合性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黄河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5. 神五岢经济区:包括市域西中部的

15、神池县、五寨县和岢岚县。区域定位是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今后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农业发展以小杂粮、油料、畜牧为主要方向;工业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第二十条 区域开发管制区划:将全市划分为城市化地域、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综合治理区、农业耕作区、通(廊)道型区等6个区域开发管制类型区。1. 城市化地域:相当于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具体围由城市(镇)人民政府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中划定。管制规则为:(1)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区一切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做到三证齐全;(2)本着“集约、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3)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4)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园区、工业区等应纳入所在城镇的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2. 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指为保护人文景观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而划定的区域,包括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他文物保护区和自然景观区等。管制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