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代化的历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211060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近代化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近代化的历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专题复习)一、近代化的含义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四、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五、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

3、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3、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

4、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4、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经济政治人本身传统社会自然经济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臣民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公民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大事(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

5、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

6、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科学化):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7、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

8、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

9、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特征:在阶

10、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

11、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

12、国力蒸蒸日上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1)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2)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

13、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三、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

14、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四、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

15、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五、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