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207971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后4页为骨灰级高手绝招】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是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谓浅显即只要求能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对常用表达技巧作一定赏析。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是要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无论是含蓄还是直白,无论是隐晦还是张扬,都只能从诗作的文本义(字面意思)去理解去思考。从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题目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浅显”这一特点。但考生得分却不太理想,这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之外,也与平时复习训练中对学生扣题作答指导不力有关。纵观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表现了什么?”“怎样表现的?”“有什

2、么效果?” 一、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是从理解诗歌意境角度设问。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即是“境”加“意”。“境”即物象(也叫形象、意象等),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意”即诗人通过这些物象所表现的思想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等。回答这一角度的命题,首先应理解诗中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然后去理解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所表现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具体答题步骤可简化为:“形象+特点+意趣情感”,即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景物),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概括),分析表现的意趣情感。二、怎样表现的

3、? “怎样表现的?”是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角度设问。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通常包括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设问、对偶等)、描写方法(如白描、联想、想象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其它一些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虚实、用典、象征、托物言志、抑扬、渲染、铺垫等)。要回答这一角度的问题,首先必须熟悉掌握各种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其答题步骤可以简化为“手法+分析+情感”,即指出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此手法有效地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意趣情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有什么效果 “有什么效果”是从如何有效地表

4、情达意角度设问。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从这一角度设问,一般都停留在某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怎么好”的层面,或评价传神的某字或关键的某字(炼字角度),或赏析某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或就不同观点评点等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技巧+表现内容+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题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5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多用积

5、累的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这首诗采用了某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明确了考试要求之后,我们的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田园(山水)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

6、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咏史咏怀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

7、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言志)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

8、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9、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三、把握意象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美国文艺理

10、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文字意象论)。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

11、,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恬“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

12、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形象是没有渗透

13、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

14、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5、”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

16、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 2、 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那么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在这方面,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