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1891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它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我们发现它却是在无锡,对于 并非无锡人的邓彬来说,似乎这个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的地方,更适合于这门手艺的精益求精,也更适合他其他手 艺的自由生长。金缮,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以金修缮,是用天 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 粉或者贴上金箔。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 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 不少。这门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用金,也就是 最贵重之物修补残缺,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 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它是日本的传统手 工艺,我们发现它却是在无锡,对

2、于并非无锡人的邓彬来说, 似乎这个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的地方,更适合于这门手 艺的精益求精,也更适合他其他手艺的自由生长。他说: 江南传统的积淀在这里很明显,而且随处可以见到古人的圣 迹,这里的土壤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让我有空间可以做自 己想做的东西。邓彬严格说,邓彬不能算是手艺人,他的专 业是版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湖北留校,而是来到了无锡 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任职。他偏爱各种各样的手艺,是以做 手艺活儿为手段来研究器物。古代家具修复、漆艺是他集中 精力的领域,技艺和理解在此间互为增长。金缮只是这个大 的范畴中的一角,却被他玩儿得风声水起,小有名气。手艺 活儿不离生活邓彬的工作室就在江南大学

3、里,共有里外两 间,外间用来教授课程、制作版画,摆满了一张张工作台, 墙上悬的都是他作品:穿着民国服装的披头士、荆轲刺秦王 之后被砍下的头颅、无相的美人有的是用咖啡调色,有 的是用油画笔蘸了国画的墨,在墨汁里调入糨糊,为达到一 种生涩的、看起来很钝的效果,总之是和传统的做法作以分 隔,试验着新的玩法。他说,做版画,制版的时候对技术要 求特别高,会训练出一种专业性,使你此后无论做什么都会 很细致,因此也成了他做其他手艺的基本功。另外,这样的 细致也让他和无锡特别投脾气:细致好像是江南人的特质, 我来无锡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事,无锡 人都能做到很极致。里间的陈设相对个人化也更为古朴

4、,大 到家具小到茶具,或做或修,都有他亲自动手的痕迹,手艺 活儿显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看上去 有些年头儿的竹制书架,出自他手:四条腿用的是农夫的锄 头柄,横档是夏天用来隔蚊帐的竹围,侧山用香妃竹,层板 则是拆了一个老柜子。材料都不昂贵,但凑齐花了 3 年时间, 之所以寻老料,是因为独爱这样的岁月痕迹,经年之美。工 作室整整一面墙,是在普通办公室常见的那种放档案文件的 铁皮柜子,应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和整体的气场稍有不衬, 里面放的却是我们此行最关注的-金缮后的器物。数量至少 有几十件,有些虽曾在邓彬的微博和报道中见过,但实物总 还是能更显物件原本的光泽和存在感,因此更为惊艳。

5、金缮 的部分因器物本身的不同所呈现的美感也各异:深色碗盏上 的黏合碎裂的金线,像是划破黑夜的闪电;浅色杯碟上的金 线,则像是在阳光照射下变成金色的流淌着的小河;杯口碗 口的补缺,多是不规则的半圆形,和黏合裂缝的线条组合在 一起,大多像是漂浮的荷叶。一件件看过来,似乎在邓彬的 手中,将金用在对任何材质的修缮上,都丝毫不显违和。 他说:喜金,大概是人类的天性。工作室的另一侧的工作 台下,尽是没有拆封的快递包裹,粗粗数下来得有数十件, 都是些等待他金缮的物件。如果不是做金缮,恐怕不会有如 此多的好东西在手上停留这么久。邓彬说,这就是金缮给他 带来的附赠品之一:可以在修缮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对好 器物

6、细细端详,鉴赏力自然日益增长。我们看到,请邓彬用 金缮修复的绝大多数是茶器,茶盏、茶壶、公道等等。他说, 可见金缮较修复古代家具和版画让他得到更多的回应,和茶 文化现今的热度密不可分,更可见手艺也还是要和更多人的 生活发生关联才能更好地存活。毕竟不是谁都有古董家具, 但好一点儿的碗盏、茶具总还是会用到的。当然,金缮传递 的这种现代审美可以在现今被我们的文化接纳而没有隔阂, 也还是审美多元化的结果。最终,我们围坐在一张明式的榉 木八仙桌前喝茶聊天。这张桌子是我几次厚着脸皮求我的同 事让给我的。邓斌说,第一次见到这张桌子是在朋友的新 家中,虽然残,但是这样优秀的圆包圆榉木桌实在不多见。 当时就请他

7、让给我,但是他也喜欢,没舍得。过了一段时间, 我再次央求,他实在熬不住才答应给我。邓彬说起和朋友的 趣味相投,就一脸沉醉。他告诉我们,在无锡似乎很容易找 到相同喜好的人,即便不是喜欢家具、瓷器、漆器,也会因 为执著于某一件事物的那种沉迷而变成朋友,彼此在对方的 领域里发现新的可能性。这张桌子的桌面有条宽大的裂缝, 用生漆填充成了黑色,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流淌着的大河,平 添几分粗犷之美。邓彬说,入手这张老桌时它的状况很糟糕, 整个桌面起伏变形,弯曲得像是大海的波浪。矫正平整后, 裂缝就存了下来。按照他以往修复家具的方式,应是找来年 份差不多的榉木,填补时以尽可能接近原貌为好。但就是因 为接触金缮,

8、改变了他面对残缺的态度,于是选择用大漆, 反而使伤口更加突显,并以此为美。家具修复,邓彬已经有 六七年的经验。因喜爱家具,对他来说,修复本身并非目的, 而是用以研究家具的极好的切入点。通过对家具的拆卸,能 开辟一条揣摩的路径,是为了让我自己理解得更深、更快。 而家具修复中有大量的工艺与大漆相关,如果不去研究漆 艺,在研究家具的路上就会留下很多空白点。于是,他开始 下决心实践漆艺,这也是他接触到金缮的渊源。做漆艺需要 的决心说做漆艺要下决心一点儿都不夸张,和其他手艺不 同,有着很大的风险。它所用的原料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 的漆树汁液,极易引起皮肤过敏,也就是老师傅们常说的被 大漆咬了,轻则红肿痒

9、,重则有生命危险,而要做漆就没 有不被咬的。邓彬的父亲恰巧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是 部队的野外拉练,士兵捡了树枝烧柴,没想到偏巧是漆树的, 因大漆过敏不一定需要皮肤接触,呼吸、毛孔都可以是过敏 源的通道,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发生了过敏。父亲把过敏的 情状形容得十分可怕,这给邓彬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邓 彬做金缮时所用的工具我犹豫了三年,最终还是觉得这条路 是必定要蹚过去的。邓彬说他第一次做漆戴了两层橡胶手套 和两层口罩,发现没事。再做时就大胆地摘掉一层手套、一 层口罩,也还好。毕竟还是碍事,最后就全部摘掉。起初一 个月什么也没发生,在他完全放松警惕时,突然全身起了红 疹,奇痒难忍。这种情形也不是

10、每次做漆都会发生,比较严 重的情形反复过三次,好像冬天毛孔闭合时就好些,春天来 时过敏也跟着回来。虽然身体过敏不断,但习惯了之后似乎 心理不再过敏。不在中国的漆艺金缮在本质上就属于漆艺的 范畴。正因为这样,也有一说将它认祖归宗在漆艺的源头- 中国。实际上,我国用以修补陶瓷的传统方法就是锔钉,所 谓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讲的就是这种手艺。锔活 儿也分粗活细活,一类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吆喝着 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是为节俭而不追求美观,工艺略显粗 糙,但肯定耐用。另一类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观赏瓷或 紫砂壶,因物件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价值多在其艺术功 能上,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遇到

11、独具匠心的手艺人, 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就技艺本身的功用和难度, 锔钉和金缮应是不分伯仲,还各有千秋。邓彬就在两种方式 都尝试了之后发现:用锯钉修补将碎未碎的冲线,比金缮更 加牢固;而如果瓷器缺损,比如碗口缺了瓷,或者茶壶断了 嘴,就只有依靠金缮的手段,用木胎和大漆按原样造出型填 补上去了。此两种应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修缮方式。但有 一点金缮更佳,即在修补时几乎不会对器物进行二次伤害, 是可逆的修复手段。而它之所以出现在日本,邓彬认为这多 半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体系的各异。金缮是基于对残 缺的崇拜,而在我们的传统中,不能容忍缺陷,更不用说突 出缺陷。试验金缮的独角戏邓彬早就见过日本

12、金缮的图片, 喜欢,但不了解其做法。在一次购买大漆原料时,偶然得知 漆正是用作金缮的材料,大致构想了一下工艺的原理,就开 始动手。他说:在国内几乎找不到资料,只能去试。第一 次尝试是对自己的器物下手,邓彬相中的是一只元代的龙泉 碗,出土时就已经破损。试验是从摸索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的。 比如用金,一开始他选择把金粉融在大漆里,结果黑糊糊 一片,完全没有金的感觉。以为是用的大漆不好,反复换了 很多地方买漆,都不对,最终还是受到了传统漆器的启发才 恍然大悟。我们古代的漆器基本都是黑色和红色,因为大漆 本身颜色很暗,只有朱砂才能覆盖大漆的颜色,或者干脆加 入木炭粉、铁粉,形成黑亮的颜色。金粉是根本无法遮

13、住漆 的本色跳脱而出的,所以只有贴金箔或者上金粉。他还发现, 金缮必用真金,用铜或者任何代用金都无法媲美真金的色 泽,只要拿在手上一对比,非金的就会在瞬间黯然失色。贴 金的方法可以在书本上找到记载。但贴金前,大漆将裂缝黏 合后需要晾置多久才能开始贴金是个问题。大漆干燥的特性 俗称阴干,需要空间里有足够的湿气。温度越高,越是吹 风,则干得越慢。梅雨季的无锡对此再适合不过,因此,一 入梅,邓彬的工作就可以速度加倍地推进。梅雨季没到时, 他则会选择把已经上完漆的器皿封闭在储物柜中,旁边放上 湿毛巾,以维持环境的湿润。感觉它差不多快干了,就每天 用手轻轻掰一掰,大概两周左右大漆会完全干透,而此时再 贴

14、金就已经晚了,贴金的最好时机其实是大漆将干未干时。 找准了时机,接下来如何用竹制的镊子把金箔一片片贴得平 整美观,没有瑕疵,靠的就是手上的功夫了。这只是对待一 般的碎裂的修补,但这只碗还有个缺口,用邓彬的话说,得 补一块儿肉。需要打磨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道 理很像是建造房屋时用钢筋支撑混凝土,再在周围补上大 漆。第一步是用生漆调瓦灰,术语叫漆灰。在此基础上慢慢 造底漆,之后是面漆,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难点在于 等待大漆干燥的漫长过程中这一步步递进,都必须保证补上 的部分不能有丝毫移动。就像接骨头一样,要稳定住,一旦 错位要打断重接,就不那么简单了。最后用大漆调和桐油, 称打金胶。桐

15、油的干燥过程更久,以此可以拖延适宜贴金 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比例,也是要不断摸索才可以得到 的。万事开头难,完成这只碗的金缮,邓彬不知道用了多少 个月。邓彬用金缮法修复的龙泉香炉成功地修缮了一件又一 件后,邓彬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晒到名为石为云根的微博上, 最初想法是吸引高手过招,可以互相切磋交流,结果不想成 了独角戏,倒引来了很多生意。请他修缮的人源源不断,有 的人以前摔碎了心爱的东西舍不得扔,留存起的碎片如今终 于有了活路;有的人手头儿上虽没有要修缮的器物,也会来 打个招呼作以备份;更有甚者,一个开画廊的广东人,太喜 欢邓彬做的金缮,特意买了一个蓟州偏窑口的碗,自己打碎 了再寄来修复。观念要

16、精致做时要松弛每一次的碎裂都是无 法复制的。邓彬说,碰不到两只破损相同的碗,是金缮的吸 引力之一。金缮做得多了,邓彬依然觉得缺肉补肉是最复杂 的情况。缺口越小,当然越好掌握,而缺得多了,不光做工 需要的时间长,形态还很难拿捏。有一次,他接到一把茶壶, 壶嘴缺失的部分刚好是壶流,新的壶嘴既要保证可以通畅地 出水,又要在形态上和壶身契合,长短、曲度要符合审美的 要求。好在壶的年份比较晚,有大量的同类型的实物存在, 可以参考图片,才得以完成。因断裂的位置整齐,金缮后的 成品看上去像是用金子敲打出了一个壶嘴套在上面,当然接 口处并没有套入的痕迹,而是很平整地衔接,更难得的是壶 嘴的高度和流的弧线与壶身匹配得很完美。每每说起这只对 他来说最难修复的壶,邓彬总是满口怪自己接手的时候不知 深浅,但内里的成就感自不必多说。其实大概也无所谓深浅, 邓彬为人谦和,答应为别人做金缮时多半还是被动的姿态。 有的朋友突然就把东西寄来了,我想他们的心理大概和求医 一样,希望有医生能收下,否则就等于给它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