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正式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188003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正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高》正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登高》正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登高》正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登高》正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高》正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正式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案教学目标l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学生自读李白的行路难,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教学重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解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

2、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二、作者生平杜甫 (71277)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3、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创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四、关于律诗n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

4、颈联、尾联.n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n 中间两联须对仗。n 对仗:上下两联两两相对,出句和对句字数是相同的,意义是相关的,平仄是相对立的,结构相同且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字不能相同.五、分析全诗1、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登高远眺,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哀婉孤独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回盘旋。 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主要是心里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

5、小,很孤单。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渚清沙白:点明时序为深秋季节,渲染悲凉孤独的气氛。 鸟飞回: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鸟飞回和“猿啸哀”两个细节,简直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

6、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这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体会作者的感情: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沉郁高昂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7、。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落木萧萧”:指生命的有限,象征着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

8、,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体会作者的感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诗人感到人生短暂易逝,宇宙的无穷与永恒,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但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联想到

9、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此句境界非常壮阔,对诗人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愁苦沉痛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百年多病: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上极言颠沛流离的路途之

10、远,时间之长;“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上极言诗人体弱多病的时间之长,独登台:表明作者孤苦无依的生活情状,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流离失所,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自伤身世的情怀。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内心沉痛。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11、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12、新停浊酒杯。(尾联)-忧愤无奈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非常遗憾双鬓白如霜;身体长期衰弱多病,加之仕途失意,刚刚才停下浊酒杯,(这满怀愁绪该如何排遣!)-忧愤无奈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 “

13、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感伤时世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六、艺术特色、格律精严,对仗工整。全诗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自然、工整,给人以整齐对称之美。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2、情景交融,

14、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颈联 “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 “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

15、而悲壮。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中又有变化。3、 全诗感情沉郁悲凉,境界雄浑开阔,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具有沉郁顿挫之美。沉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悲凉;顿挫: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4、 全诗押韵,韵脚是:回、来、台.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兼用双声叠字,“萧萧“滚滚”,使全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七、登高小结 古来“登高就是诗人抒写情怀的方式之一.杜甫的登高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均可谓“登高”的绝唱,是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感情沉郁悲凉,境界雄浑开阔,格调雄壮高爽,古今独步.格律精工,联联对仗。胡应麟诗薮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练习册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