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186948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家为了培养与时代接轨的新一代,科学课程尝试着不断改革与探索,课程目标也随之改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和科学的教学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门课程的核心都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课程目标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内容、阶段的安排,同时对课程的实施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为引言,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入手写;其次主要梳理从“自然”到“科学”转变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特点;再次将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自然教学目的进行对比;再次联系实际情况总结出小学科学课程目

2、标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在论文最后,对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AbstractWiththetrendof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todaysworldandtheaccelerationofeconomicglobalization,countriesinordertodevelopinlinewiththeageofanewgenerationofsciencecurriculum,andtrytoexplorethereformofcurriculumobjectives,alsorefor

3、m.Intheprocessofstudentslearning,naturalandscientificteachingisessential,andalso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teachingprocess.Thecoreofanycourseisthecurriculumgoal,curriculumreformmustbeaccompaniedbythereformofthecurriculumgoal.Ithasadirectimpactonthecontentofthecourse,thearrangementofthestage,andtheimpl

4、ementationofthecurriculumThisthesisismainly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researchmethodsfromtheresearchbackground,researchsignificance,definitionandhandwriting;secondlycombingfromnaturetothemaindevelopmentofscienceintothehistoryandcharacteristics;againthecomparisonofprimarysc

5、hoolsciencecurriculumobjectivesandteachingobjectivenaturalpracticeagain;summeduptheevolutionofprimaryschoolsciencecurriculumobjectivesintheproblemattheendof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primaryschoolcurriculuminourcountryandputsforwardtheplanning.Keywords:primaryschoolscience;curriculumgoal;evolution目 录

6、TOC o 1-3 h z u 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一、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1.国际背景 12.国内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三)概念界定 21.科学课程标准的概念 22.科学素养的概念界定 23.科学探究的概念界定 2(四)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32.历史法 33.比较法 3二、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 3(一)从“自然”到“科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3(二)从“自然”到“科学”转变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41.时代背景的转换 42.教学理念的转变 43.目标的转变 54.内容的转变 55.实施过程的转变 56.评价方法的转变 5三、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自然教学目的

7、的对比 6(一)继承 61.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继承 62.对能力和兴趣培养的继承 63.对思想教育的继承 6(二)摒弃 61.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62.从“灌输式”到“探究式” 63.从“总结性评价”到 “过程性评价” 7(三)创新 71.重视科学探究 7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73.重视人本主义 7四、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7(一)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71.缺乏乡土教材的补充 72.教材所选取的部分内容比较陈旧 83.部分内容分布不当 84.重点内容忽略了环境保护 8(二)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81专职科学老师少 82备课难 93.忽略了对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94.学

8、校不重视科学课 9(三)评价的方法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1.教师忽略了评价用语的多样化 92.同学科教师评价效率低 103.学生评价效率低 10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带来的反思与展望 10(一)对中外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进的对比 10(二)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展望 111.缺乏学段课程目标 112.探究能力重视度不够 113.没有联系当地实际情况 12六、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5一、引言(一)研究背景1.国际背景从国际方面看,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与社会、科技、经济、教育等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和人才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条件

9、下,国外学者纷纷提出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理论,引起了科学教育革命的一场永不停息的运动,科学课程的目标也作了相应的改革。澳大利学者华莱士和劳顿,他们认为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应该被称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而第二次改革浪潮(70年代-80年代)被他们称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为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被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为改革的第三次浪潮(80年代-90年代),目标是缩小计划课程和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1。也有相关学者将科学课程改革细化为四阶段:首先为以学科为中心的改革阶段(60年代初),目标是传授科学知识;其次为科学教育反思阶

10、段(60年代-70年代末),该阶段对于科学课程目标没有提出新要求,但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质疑;再次为科学教育与多元思潮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目标是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最后科学教育改革进入比较成熟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但此时的目标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升2。2.国内背景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期,在清末经济发展落后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遭受了列强的侵入,在惨痛的历史教训之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科技发展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逐步探索并呼吁开辟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教育、科技强国之路。我国在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并建立了现代化学制,如: “壬寅

11、学制”、 “癸卯学制”等。这些学制的颁布使小学科学课程的名称由“格物”又改为了“理科”和“博物”。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在吸收了国外模版以后,将小学科学改名为“自然”,这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但科学课程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到了我国成立之初,相关部门才开始对学生的科学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关注,到最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到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科学素养,顺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潮流3。总而言之,科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在我国也同样不容易,都有着较大的起伏,最终才形成完整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

12、体系。并且以此为科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引导科学课程的发展,使之朝着世界发展潮流大步前进。(二)研究意义本论文以不同时期的小学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整理归纳出他们在演变过程中的规律,通过对这些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而总结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所做出的改变和调整对于其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能够对现行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去推进科学教育的改革进步。另一方面,在发展借鉴自己国家的经验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对于国外改革发展经验的借鉴学习。只有充分的利用起这些经验学习,才能让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的更好。(三)概念界定1.科学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就是针对每门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和方式

13、、评价等内容而制定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活动指标。如今,随着各方面事物的迅速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在随之改变。当下,我国实行“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也是在教育课程方面长足的进步。这些目标严格的规定了教学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必须依照现有的标准实行,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2.科学素养的概念界定我们国家的科学素养往往指的是在科学研究或进行科学事业时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对科学的独特视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等4。而在国外,他们所认为的科学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一项科学研究时,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决断、参与,以及自身所拥有的科学储备等

14、。他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能力。而我所理解的科学素养,其实是在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去学会用一种科学思维解决问题。3. 科学探究的概念界定科学探究离不开有目的性的活动,只有在进行这些活动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去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去思考问题。这和学生本身拥有的知识技能是密切相关的,探究其实是建立在已有的事物上对新事物的发现,将它归类为一种活动,说明其是有一定的活动目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课程目标。(四)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是目前作为史学研究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应用该方法对相关教育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应用在梳理从“自然”到“科学”课

15、程目标的演变历程及特点中。2.历史法历史法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究,从而对其未来做出预判、规划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已有科学课程目标的史料进行分析和梳理,为科学课程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3.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在一定的标准和基础上,对所要研究事物和类似情形下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效可靠的结论。本文通过比较“自然教学大纲”和“科学课程目标”总结出后者对前者的继承、摒弃和创新,并呼吁将科学课程目标的优点发扬光大。二、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一)从“自然”到“科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很多科学的内涵往往存在于较有历史性的一些读本之中,这是我国科学教育的特点。如急就篇、名物蒙求等,这些都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要说较为正式的科学教育,则是从历史中的西学东渐开始的 5。笔者将二十世纪初期到现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