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182122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6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1609字)【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

2、、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注意三个

3、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

4、食习惯的影响。4、住:茅屋、瓦房、宅第。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5、。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三、课堂小结(略)四、作业:课后作业七年级历史教案2(994字)【活动准备】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6、。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_”,请用你的这正义之笔,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吧!一、活动目的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通过撰写时事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

7、情感。二、活动程序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片段,写成时事报道。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

8、、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评比。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七年级历史教案3(2626字)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

9、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争(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

10、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

11、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2、

1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公元_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2、赤壁之战的经过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5、以史

13、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二、三分天下话三国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1、三国鼎立的形成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2、三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

14、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三、浪花淘尽论英雄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课后小结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板书七年级历史教案4(4448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方法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教具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