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茶产业调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16475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强茶产业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宁强茶产业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宁强茶产业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宁强茶产业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宁强茶产业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强茶产业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强茶产业调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强县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宁强是汉江发源地,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1个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5万人。,全县农业总产值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元。近年来,我县大力实行“产业富民”战略,以茶叶为主的农业产业迅速发展,茶叶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一、茶产业初具规模1、基地建设稳步推动,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宁强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良好,茶叶具有香高味醇、耐冲泡等独特品质,是全国少有的高香茶区。宁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在唐宋属全国八大茶区之山南茶区。但由于多种因素,宁强茶叶久在深闺人未识。本世纪初,

2、我县经科学论证、反复筛选,重新锁定茶叶这一老式优势产业,将其纳入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拟定为全县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紧盯目的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近年来,我县紧紧环绕汉中市提出的“三个六、四个优”农业产业发展目的,大刀阔斧调构造,鼓足干劲扩规模,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日益凸显。截止目前,我县茶园总面积达12.4万亩,是的1倍,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7万亩,投产园65万亩。全县涉茶镇9个,涉茶农户23万户6.8万人。全县“一村一品”茶叶产业示范村5个,“一乡一业”示范镇个,建成万亩茶叶大镇个,发展10亩以上专业村个,组建茶叶专业化公司2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

3、龙头公司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公司4家,获得IS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公司5家,注册商标0个。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3个,自动化茶叶初制加工厂一种(含茶叶清洁化生产线两条),精制加工厂一种,拥有各类加工、管理机械560余台(套)。,茶叶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超过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是的20倍;茶农人均从茶叶中获得收入1265元。2、积极摸索和履行茶园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新机制。由于我县茶园分布于千家万户,户均面积不大,加之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茶园疏于管理和采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摸索和履行茶园土地流转,鼓励公司和大户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增进散

4、户茶园向公司或大户集中。特别是近三年来,公司、大户通过租赁土地进行规模化建园,使得茶叶基地建设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已流转茶园面积10300余亩,其中大户承包0亩,公司承包5900余亩,哺育10亩以上大户3户,5亩以上大户2户,有500亩以上茶叶基地的公司达8家。、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切实减少茶园管理成本。近几年来,在全县大力履行茶园机械化管理,通过争取项目、多方筹集等措施,推广应用茶树修剪机、采茶机、微耕机等茶园管理机械350余台,年机修面积近5万亩,机采面积近1.2亩。并在全县进行大规模机械修剪、机械采茶示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在一定限度上缓和了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减少了

5、茶园管理成本。、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高宁强茶叶软实力。借助汉中茶品牌整合,加大了我县茶叶品牌整合力度,严格茶叶市场监管,严肃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格执行“汉中仙毫”生产工艺流程,切实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引,保证品牌纯正。充足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有筹划、有组织的开展宣传推介工作,组建了羌州茶艺表演队,积极参与陕西茶叶节、西洽会、国际茶叶博览会、杨凌农高会等各类茶事活动和商贸交流活动,下功夫提高出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几年,我县茶叶在各类茶事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金奖0余个。同步,加快市场拓展,在省内外设立销售代理窗口20余家,一批大中型公司和超市与我县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宁强茶叶销售渠道逐渐扩大

6、,名誉日隆,广受消费者青睐。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宁强茶产业仍处在低层次阶段,距离现代茶业尚有相称的距离。、茶园基地基本单薄,良种化限度低,茶园单产低。全县12.4万亩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只有2.7万亩,良种率只有2.4,投产园6.5万亩,投产率仅5.4%,茶叶产量250吨,以投产面积计平均单产仅.6公斤。其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之初所建茶园绝大部分立地条件差,园地土质肥水欠丰,水土流失严重,树体过早老化,生产潜力不大;二是大部分茶园种植分散,户均面积不大,管理粗放,茶农受自身素质或经济条件限制,重采收,轻投入导致茶树长势弱,收益低;三是受立地条件和无性系良种茶园前

7、期投入大的影响,茶园良种化发展缓慢,投产迟;四是茶叶采摘人力局限性,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茶树鲜叶不能及时按原则所有采收而挥霍,影响产量和收益。就全县茶园管理相对较好的汉源镇二道河村,春茶鲜叶仅有不到%鲜叶采收、加工,夏秋茶更是少之甚少。、大宗茶开发运用跟不上,原料运用率低,效益不高。我县茶叶生产过程注重春季名优茶生产,夏秋季大宗茶的开发运用不够。春季名优茶占总产量的50以上,大宗茶产量不到总产量的50%,产值更是不到20%,导致大量原料白白挥霍,更减少了产量,影响了老百姓收入,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3、茶叶产销的规模化限度低,公司带动力不强。我县虽有茶叶公司家,但真正有实力的茶叶产销公

8、司寥寥可数,由于大多数茶叶公司实力有限,规模化产销能力较弱,分散性生产经营格局长期已久,并且部分公司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这样的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规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二是我县有茶叶初制加工厂16个,但茶叶加工厂的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多分布于汉源、胡家坝、高寨子等地,其他镇只有一两家,且加工设备较落后,制茶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全县茶叶生产的需求;三是公司自身实力限制,只注重本地市场争夺,没有或者很少对外部市场进行拓展,直接影响产业效益的提高。4、茶叶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严重局限性。一是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缺少必要的项目和经费支撑;二是茶叶科研

9、及推广力量青黄不接,深层次的技术研发和课题等工作难以开展。就目前县茶叶产业开发中心来说,既有人员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只有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也仅有人,且都是中专学校毕业,且近十几年来从未有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县级机构尚且如此,产茶镇、重点村茶叶产业服务机构更是无从谈起;三是服务手段落后,业务单位没有任何的化验、实验、检测等设备,特别是对茶叶产品质量缺少有效的检测手段,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不利于茶叶的原则化生产;四是服务网络不健全,使得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跟不上,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产业推动能力不强。 5、产业投入严重局限性。茶叶是长效产业,但见效相对缓慢,新建

10、良种茶园从建园到投产需要三至五年,同步,投入也巨大,每亩种苗、劳动力、租地、肥料等投入大概1130元,新建一种中型茶叶加工厂大概需要300-500万元,管理得当,投入回收期要在以上,如果管理差的话,回收期就更长了,如果仅靠公司自身大部借贷投入,公司将举步维艰。三、此后我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及目的任务1、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为依托,以基地为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为支撑,以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健全投入机制,着力巩固既有茶园面积,全力改造低产茶园,努力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茶叶规模化、原则化、组织化和品牌化建

11、设,增进农民增收、公司增效、财政增长,实现茶叶富民目的。2、目的任务:按照我县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茶叶产业“十二五”总体目的是:茶园总面积达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到30%以上),投产茶园10万亩,茶叶总产50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6亿元,茶叶综合收入8亿元,茶农人均从茶叶中获得收入000元。3、产业发展规划:一是着力打造“县、镇、村”三级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实现茶叶产业基地建设“1、2、3”目的。以既有茶叶重点镇的重点区域为主,实行整村乃至整镇推动,每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0万亩,稳步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并逐渐完善路、水、电等基本设施建设,实现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园区化。力求通

12、过3-5年努力,实现茶叶产业 “、2、3”基地建设目的,即:建设“胡家坝铁锁关高寨子汉源舒家坝”覆盖五个镇的“百里茶廊”;打造“高寨子镇玉皇观沈家沟祖师观”和“汉源镇二道河草坝场”两个“万亩观光示范园”;创立“汉水源头、大安(金牛古道)、青木川古镇”三个“茶叶旅游示范片”。二是大力哺育产业大户、产业强户,努力提高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限度。“十二五”期间,积极创立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公司,扩大市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公司,增强龙头公司对茶叶产业的带动力,使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公司达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公司达1家。同步大力发展和哺育专业合伙组织,在汉源、高寨子、胡家坝、舒家

13、坝、青木川、大安等镇建立茶叶专业合伙社6个,努力提高茶农的组织化限度。三是着力增强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能力,努力提高茶叶资源运用率。在巩固提高名优茶产量、质量的同步,下大力气抓好大宗茶开发运用问题,逐渐调节茶叶产品构造。条件成熟时,鼓励和引导公司逐渐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工艺品以及茶叶深加工等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叶初制加工厂达到200家以上,建成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3个,达到全县茶叶基地内茶叶加工能力的全覆盖,并使大宗茶比例提高到7%以上。四是大力弘扬茶文化,努力营造茶文化中心。一是继续支持创作茶歌舞、茶戏剧、茶影视、茶书画,扩大全县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出名度;二是依托羌文化

14、旅游节,扩大对外交流,开拓茶叶市场;三是建设茶叶农、工、贸一条街,给茶叶公司、客商以及广大的茶叶爱好者有一种交流的平台,进行茶艺表演、普及茶文化知识。四、建议及意见1、提高对茶产业发展的结识。目前省、市、县茶叶管理体制已逐渐理顺,全省应提出“南茶北果”的产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省茶产业发展;市、县政府要充足结识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形成全省上下抓茶产业的共识,将茶叶作为陕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来抓。2、加强对茶产业的组织领导。一是省市县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技术研发、指引机构,有单位主管,有人员主抓。各茶叶生产重点县成立茶叶局,镇村成立茶叶技术指引站,积极发挥各级职能作用,一

15、心一意为茶产业服务,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动茶产业发展。3、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省、市、县茶产业奖励扶持政策,重点在基地建设、土地流转、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加工厂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如把茶厂建设用地纳入农业建设用地,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有关规费;把茶园基本设施(茶园道路、灌溉设施等)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切实减轻产业发展的承当。4、进一步加大茶产业财政资金投入。建议省市县每年都要财政列支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茶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考核措施,重点扶持龙头公司和茶叶重点村镇;同步加大项目争取,对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电力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资金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

16、进行集中整合,投入到茶产业上。5、进一步完善茶园土地流转机制,哺育壮大龙头公司。继续鼓励、支持分散茶园向公司、大户手中流转、集中;通过明晰产权关系,让利于茶园经营主体,加大流转茶园的扶持改造,使茶园朝着有助于龙头公司带动的方向发展,实现茶园生产经营公司化、规模化、原则化。6、加强茶产业科技服务力量。一是建议省内涉农院校开设茶叶专业,为全省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有筹划的为茶叶管理、技术服务单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组织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开拓工作视野,更新现代茶叶发展理念,同步与外界同行加强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三是提高技术单位的“硬件”建设,主产县建立茶叶质量监测、检查体系;四是扩大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共同研发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同步加强既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服务能力。宁强县茶叶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