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31腹外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16418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31腹外疝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外科学31腹外疝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外科学31腹外疝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外科学31腹外疝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外科学31腹外疝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学31腹外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31腹外疝(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概论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 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mia)。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腹 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 而致。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1. 腹壁强度降低 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 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

2、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 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 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之一的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 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另外发 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 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 力增高的常见原因。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 发生疝。【病理解剖】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疝

3、囊是 壁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分, 是疝环所在的部位,也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 所在。各种疝通常以疝门部位作为命名依据,例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 疝等。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但 较少见。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临床类型】 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1. 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 复性疝。2. 难复性疝(irreducible

4、 hemia)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 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疝内容物反复突出,致疝囊颈受摩 擦而损伤,并产生粘连是导致疝内容物不能回纳的常见原因。这种疝的内容物多 数是大网膜。此外,有些病程长、腹壁缺损大的巨大疝,因内容物较多,腹壁已 完全丧失抵挡内容物突出的作用,也常难以回纳。另有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 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量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尤其是骼 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以至盲肠(包括阑尾)、乙 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图31- 1)。这种疝称为滑动疝,也属难复性疝。与易复性疝一样,难复性疝的内

5、容物并无血运障碍,也无严重的 临床症状。图31-1滑动疝,盲肠成为疝囊的组成部分3. 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mia)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 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 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疝发生嵌顿后,如其内容物为肠管,肠壁 及其系膜可在疝囊颈处受压,先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肠壁淤血和水肿,疝囊内 肠壁及其系膜渐增厚,颜色由正常的淡红逐渐转为深红,囊内可有淡黄色渗液积 聚。于是肠管受压情况加重而更难回纳。肠管嵌顿时肠系膜内动脉的搏动可扪及, 嵌顿如能及时解除,病变肠管可恢复正常。4. 绞窄性疝(strangu

6、lated hemia)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 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 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壁逐渐失去其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变黑坏死。 疝囊内渗液变为淡红色或暗红色。如继发感染,疝囊内的渗液则为脓性。感染严 重时,可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蜂窝织炎。积脓的疝囊可自行穿破或误被切开引流 而发生粪痿(肠痿)。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临床上很难截然区 分。肠管嵌顿或绞窄时,可导致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但有时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 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 管壁疝或Richte

7、r疝(图31-2)。如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kel憩 室),则称为Littre疝。嵌顿的内容物通常多为一段肠管,有时嵌顿肠管可包 括几个肠祥,或呈W形,疝囊内各嵌顿肠祥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这种情 况称为逆行性嵌顿疝(图31-3)。因为逆行性嵌顿一旦发生绞窄,不仅疝囊内 的肠管可坏死,腹腔内的中间肠祥也可坏死;甚至有时疝囊内的肠管尚存活,而 腹腔内的肠祥已坏死。所以,在手术处理嵌顿或绞窄性疝时,应特别警惕有无逆 行性嵌顿,必须把腹腔内有关肠袢牵出检查,仔细判断肠管活力,以防隐匿于腹 腔内的中间坏死肠祥被遗漏。J蒯 质管图31-2肠管壁疝图31-3逆行性嵌顿疝5. 儿童疝因疝环组

8、织一般比较柔软,嵌顿后很少发生绞窄。第二节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 肌外侧缘,上界为骼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 这个区域的腹外疝。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 (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 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疝囊 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称为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

9、,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 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 1;右 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区解剖概要】1.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由浅而深,有以下各层:(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2)腹外斜肌:其在骼前上棘与脐之间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即腹外斜肌腱 膜。该腱膜下缘在骼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向上反折并增厚形成腹股沟韧 带。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纤维又向后、向下转折而形成腔隙韧带,又称陷窝韧带(Gimbemat韧带),它填充着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之间的交角,其边缘呈弧形, 为股环的内侧缘。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的部分附着于耻骨梳,为耻骨梳韧带

10、 (Cooper韧带)。这些韧带在腹股沟疝传统的修补手术中极为重要(图31-4)。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一三角形的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腱膜深面与腹内斜肌之间有骼腹下神经及骼腹股沟神经通过,在 施行疝手术时应避免其损伤。腹股洵的带-.我嫂街曾浅环脱耽我i诽船骨疝陆带iff外爵肮图31-4腹股沟区的韧带(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内斜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肌纤维 向内下走行,其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前方、上方,在精索内后侧止于耻骨结节。 腹横肌在此区起自腹殷沟韧带外侧1/3,其下缘也呈弓状越过精索上方,在精索 内后侧与腹内斜肌融合而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

11、),也止于耻骨结节。(4)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深面。其下面部分的外侧1/2附着于腹股沟韧带, 内侧1/2附着于耻骨梳韧带。腹横筋膜与包裹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的筋膜在弓状下 缘融合,形成弓状腱膜结构,称为腹横肌腱膜弓(trans versus abdominis aponeurotic arch);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形成骼耻柬(图 31-5),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特别重视腹横肌腱膜弓和骼耻束。在腹股沟中点上 方2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 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腹横筋膜由此向下包绕精索, 成为精索内筋膜。深环内侧的腹

12、横筋膜组织增厚,称凹间韧带(interfoveolar 韧带)(图31-6,图31-7)。在腹股沟韧带内侧1/2,腹横筋膜还覆盖着股动、 静脉,并在腹股沟韧带后方伴随这些血管下行至股部。腹横肮腹内播肌切断外制:凹闻翘带图31-6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腹内斜肌图31-7右腹股沟区解剖(后面观)(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1/2部分,腹壁强度较为薄弱,因为该 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 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2. 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 内斜肌、腹耩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

13、间的空隙。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一指尖。 以深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 的前壁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1 / 3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管的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 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 过,男性则有精索通过。3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 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 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 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

14、薄,故易发生疝。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故称直疝三角(图31-8)。直疝三角与腹股沟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 带相隔。-腹壁F劫豚就疝三为-腹直,肌外姬图31-8直疝三角(后面观)【发病机制】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 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 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 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 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图31-9)。

15、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 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横筋膜和腹横 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如腹 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图31-10)。 已知腹肌松弛时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是分离的。但在腹内斜肌收缩时,弓状下 缘即被拉直而向腹股沟韧带靠拢,有利于覆盖精索并加强腹股沟管前壁。因此, 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者,易发生腹股沟疝(特别是直疝)。图31-9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图31-1

16、0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临床表现和诊断】腹股沟斜疝的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 有的病人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刚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坠胀 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诊断就较容 易。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 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用手按 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 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回纳后,以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人浅环,可感浅 环扩大、腹壁软弱;此时如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 环,让病人起立并咳嗽,斜疝疝块并不出现;但一旦移去手指,则可见疝块由外 上向内下鼓出。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