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16270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考试试卷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系统自然观:随着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从重视物质本身到重视物质的联系,并尽可能把这种联系量化,用量化的系统分析现象、处理问题,从重视既成事物到重视演化中的事物,以系统演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和自然里的一切,所形成的一种自然观。2、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3、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4、科学共同体: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整个科学界,用

2、于考察其外在关系;二是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用于考察科学的内部结构。5、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二、填空【每空1分】,共35分1、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2、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 直观性 、 思辨性 、 猜测性 的基本特点。4、 开放性 、远离平衡态 、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5、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

3、牛顿的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的出版为标志。 6、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7、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 存在到演化 , 确定性与随机性 、 简单性与复杂性、 线性与非线性 的辩证统一的思想。8、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9、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只是形态的技术要素。10、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三种结构模式。11、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

4、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12、知识有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 四种类型。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几项发现中, C 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 B、X射线 C、电磁波; D、电子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3、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A、高投入; B、高效益 C、低风险; D、扩散强4、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技术结

5、构与经济基础;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5、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 B赖尔 ,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A居维叶 B赖尔 C 布丰 D 拉马克6、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 、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 C 整体性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A 开放性 B 动态性 C整体性 D 层次性7、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

6、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C 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8、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A 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9、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A 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10、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D A 相容性

7、评价 B 自洽性评价 C 简单性评价 D 系统性评价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2、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

8、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3、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

9、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五、论述题。共15分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人类中心主义(1)进步性:人类中心主义是伴随着西方人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化观念,起初,它对于唤醒

10、人类的主体意识 ,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实现人自身的独立,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被逐步强化,在这个过程,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鼓舞人们战天斗地,不断的按照自身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整体进步。(2)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根据人自身的需要、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制约性。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界存在

11、状态的根改变,原来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陷入困境。纵观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扩张,以及以此为指导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日益加剧,出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调。二生态伦理学(1)进步性:生态伦理学是根据生态学的成果,并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建立和发展的,其矛头直指“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号召人们从整体主义的哲学观念出发,尊重大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承担起对自然界进行保护、尊重、关爱的伦理责任。这种理论主张对于人们改变原有的“主客体”分裂观念,实现人对

12、自然的协调一致关系,促进人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共同存在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在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的今天,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2)局限性:生态伦理学毕竟是本世纪以来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主张尚存在着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方面:按照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人应该把自己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尊重和关爱每种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甚至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自然物的存在权利和改变其生存形式。然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必然要以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变革作为前提和条件,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如此,便产生了人类的

13、生存需要和自然环境权利之间的矛盾,要么就放弃对人类生存权利的追求,要么就要对自然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作出变革。对于这种矛盾,当代生态伦理学始终没有找到使二者相互协调的桥梁和途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能否真正建立?按照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每种自然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只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因此人必须对自然物尊重和关爱,承认其内在的价值。但是,无意识的自然环境能否成为道德的主体,与人之间能否建立相互的道德关系,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生态系统本身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和条件方面来说,它似乎关爱、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但它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危及或威胁到人的生存,这种威胁也并非一定是人类所

14、为,而是来源于各种自然力量的盲目的无意识的作用。如此以相互约定、共担义务和责任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就很难真正建立起来。三天人合一(1)进步性:“天人合一”在解决天命(规律)与人事关系上,承认自然命运不可违、尊重自然规律。但不消极处之,尽人事而不务求其必成,这就是“知天命,尽人事”,这对当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先导意义。(2)局限性:“天人合一”固然有许多精彩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即使在“天人合一”思想盛行的古代中国,也经历了中华民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阶段都是处在农业社会中,而只是到了清末,中国才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可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

15、与发展问题,不是抱住“天人合一”就可奏效的。四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建立起来的。正是通过人类不间断的生产劳动和实践过程,才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才得以进步。(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再次,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