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160370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 摘要: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所持的语言观进行初步分析。第一部分,结合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论述其语言观;第二部分,则将柏拉图语言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 文艺的摹仿 语言学 语言观一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经过苏格拉底讲述的小说对文字的作用给予贬低。她认为,文字作为外在的符号,“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它会使大家善忘,因为“借助文字的帮助,她们可无须教练就能够吞下很多知识,仿佛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在这里,柏拉图贬低了文字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字保持着警惕的态度,这一看法为西方两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所继承,乃致被德里达视为统治西方哲学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从而祭起解构的快刀。本文将对柏拉图的这一语言观加以分析。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小说,图提将她的创造向塔穆斯国王进献,提议向全国推广。当包括到文字时,图提认为文字是医治教育和记忆力的良药,能够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加好的记忆力。然而国王说,文字会使学会它的人善忘,因为她们就信任文书,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想。所以,文字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而经过文字进行的教育使大家学到的只是真实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界本身。借助文字的帮助,大家虽能够吞下很多知识,实际却一无所知。要了解柏拉图这一看法,必需联络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和文艺思想来了解。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柏拉图的

3、思想体系:1.理念论的哲学本体论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的理论基石,是其哲学本体。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全部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全部是不真实的,而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正确永恒不变的概念。这种实在就是柏拉图所称的“理念”,全部的理念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理念不依存和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个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个由底向高的体系,最高的、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否定了现实世界的可靠性,这么,在柏拉图那里,作为真实世界的理

4、念和作为部分事物的现实之间就出现了对立,而理念世界则含有至高的地位,是世界的根源之所在。2.文艺的摹仿说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对古希腊早期流行的摹仿说进行了改造,形成其唯心主义摹仿说。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床为例说明其它的看法。她认为,现实的床是对理念的床的模本和影子,而画家画的床是对现实的床的摹本和影子,即画家画的床是对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因此和真理隔了三层。能够看出,在柏拉图理论中有三种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是第一位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所摹仿的现实只能是摹仿理念的摹本,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象,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柏拉图把文艺创作中对自然

5、的摹仿贬之为照镜子,在她看来,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表现理念世界的本质。这就否定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否定了文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3.文艺创作的灵感说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否定了文艺的价值。然而其次,柏拉图也认可有一类文章“能够给人教益,而且以给人教益为目标”,“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她也认可对荷马这么的伟大诗人是满心景仰的,在对话集中柏拉图也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诗的喜爱。这是因为在柏拉图那里,伟大的诗篇的创作者不是她所说的摹仿者,而是“爱智慧、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这种伟大诗人和摹仿者是根本不一样的,因为伟大诗篇的吟诵所依靠的不是摹仿的本事,而是灵感的赐

6、予。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一直是其理论基石,处于第一性的位置。而大家要把握理念世界,就要依靠对理念世界的回想,依靠神灵凭附陷入迷狂,而不能依靠文字。因为文字只能帮助再认,无助于“凭内在脑力的回想”。柏拉图这一看法为亚里士多德所继承,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说“口说的话是内心经验的表征,书写的话是说的话的表征”,书写乃是内心经验的表征之表征。这一观念一样见于后世很多哲学家。如索绪尔所说“语言和文字是符号的两个不一样的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征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组成”。二德里达在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和解构的同时,认为非拼音文字的汉语

7、是“发展在一切逻各斯中心倾向之外的强大文明运动的证实”。诚然,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将言说和书面文字加以绝对清楚的分界,然而对于语言和思想的断裂,古人也是早有觉察,早在孔子著述中便有类似柏拉图的焦虑。论语阳货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对于尽力推行“仁”、“礼”的孔子来说,对弟子的道德教化,对仁政的宣扬,应该就像天地万物一样,以自然流动的方法昭示大家。她讲的“无言”便是如同四季运行、万物生发一样,以一个完全自然的形态教化弟子。显然,这正是一位精神导师和哲学家的梦想:梦想知识和道德在传授中能够不失其纯真,不经过词语的过滤

8、,也无须乎一再的解释;梦想整个文化的传承无须乎借助语言;梦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隔在思想和思想的实现之间。而这正是中西很多哲学家试图处理的问题。如同柏拉图担心文字遭到不一样的大家的误解一样,孔子也意识到了话语言说要注意合适的对象。“可和言而不和之言,失人;不可和言而和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柏拉图的担心一样困扰着孔子,即担心言说一旦外化为文字,无选择地落到每一个人面前时,可能会遭到误解和扭曲。这似乎能够从一个方面来解释为何孔子没有留下著作而是经过其弟子的统计如同柏拉图统计苏格拉底的对话一样传流后世,这个事实似乎显示了她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字的怀疑。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孔子面对这一困境的策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是,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孔子完全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对话者,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训导者。和柏拉图一样,孔子采取了对话语录体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地克服言说和思想的担心关系。应该说,即使柏拉图没有专门叙述语言问题,但作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其语言观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所作的,只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浅探。不过我们能够说,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在后世很多哲学家那里全部看得到影子,为后世所发挥、继承。所以,我们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