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158339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2、心理学要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3、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

2、学、社会心理学等。4、研究心理学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5、心理学不仅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而且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6、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素养。7、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

3、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和个案法等。8、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9、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显著的分歧。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起了

4、作用。10、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抨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取向。11、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学习、训练与脑的可塑性、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们相信,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12、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

5、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等书。13、半个世纪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文革”之后,中国心理学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一批中国心理学工整理被派往国外学习和进修,一批国外优秀的心理学家被邀请来中国进行访问,这对中国心理学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赶上世界学科发展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被列入国家重点发

6、展的学科。中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4、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和个案研究。因果研究要揭示心理现象和外界刺激、人脑活动的因果关系;相关研究要寻找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的相关关系;而个案研究是要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从多细胞动物开始,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低等多细胞动物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

7、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2、神经系统的进化经历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脑的出现在神经系统的进化史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脑成为调节和支配动物行为的最高司令部。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史遵循以下方向不断完善的:脑的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和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等。3、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也是脑的产物;人脑又在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在人脑的进化中,语言起了重要作用。脑与语言是交互进化的。4、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组成。神经元通过自己的树突和胞体接受冲动,并经过轴突传导冲动。内导神经元将信息从感受器

8、传到大脑和脊髓;外导神经元把信息从脑和脊髓传到效应器肌肉和腺体。轴突纤维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组成核团和神经节。5、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为数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总数在1000亿以上。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6、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这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了解。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接近放电的阈限(在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阈限(在抑制性突触处)。7、神经系统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

9、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分布到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再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8、自主神经系统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而副交感神经与活动的抑制有关。9、人脑包括延脑、小脑、中脑和大脑等几个部分。延脑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丘脑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边缘系统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10、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和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大脑

10、皮层的一定区域代表着特定的感觉输入,另一些区域控制特定的运动。皮层的其他部分组成联合区。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就越大。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11、一侧化是人脑的重要特点。当连接两半球的联络纤维胼胝体被切断后,能观察到两半球功能的显著差异。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阅读、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又称优势半球;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知觉、情绪和音乐等,在言语理解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2、研究脑的功能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学说,即定位说、整体说、技能系统说、模块说和神经网络学说。技能系统说和模块说都强调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神经网络学说强

11、调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他们都是现代有代表性的脑学说。13、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血液。在情绪、动机和人格中起调节作用。脑垂体称为“主腺体”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第三章 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2、感觉是由体内、外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的。刺激可以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近刺激是指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了解近刺激和远刺激的关系对我们研究感觉有重要的意义。3、感觉编码是指将刺激

12、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4、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模式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3、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6、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这就是韦伯定律。费希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斯蒂文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7、信号检测论是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的数学方法。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拒绝。反应标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信号检测理论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有重

14、要的意义。8、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人眼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两种细胞在形态上具有明显区别,功能也不同。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9、由于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视觉系统的侧抑整理用,也影响到视觉。10、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在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了解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研究视觉感受野对解释视觉的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明度主要是有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反应的光强范围大

15、约从10-6烛光/米2到107烛光/米2。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12、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与饱和度。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13、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14、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6、有视觉对比、边界突出于马赫带、视敏度等。视觉系统不仅反映视觉刺激的空间特性,而且反映刺激的时间特性,如视觉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等。15、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16、人耳怎样分析不同声波频率的声音?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共鸣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