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157674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5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b)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

2、当的指点和矫正(c)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3)学法与教学用具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

3、琢磨和多体会。直角板、投影仪(多媒体教室)(4)教学设想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

4、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3、 新课讲授(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ACB=。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

5、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 AB = = = = 65.7(m)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a km例2、(动画演示辅助点和辅助线)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6、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 BC = =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

7、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4、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5、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第1、2题6、 归纳总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

8、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5)评价设计1、 课本第1、2、3题2、 思考题: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处。在ABC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cosC=,则sinC =1- cosC =, sinC =,所以 sinMAC = sin(120-C)= sin120cosC - cos120sinC =在MAC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35从而有MB= MC-BC=15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汽车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