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143309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摘要: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按功能分化,而不是趋同。精英高等教育与 大众高等教育作为两个体系,既是概念层面的划分,也是操作层面的 划分。绝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清晰的定位, 或者属于精英高 等教育,或者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有质的差别的教育应该在不同质的 教育机构内完成。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关系既是冲突的, 又是和谐的。我们既要防止精英高等教育压抑大众高等教育, 又要防 止大众高等教育消解精英高等教育。关键词: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

2、如, 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与以大众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的衔 接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名和实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与由于精英咼等教育与大众咼等教育错位、 比例失调造成的资源严重 浪费的问题,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定位问题,政府管理政策单一造 成的高等教育机构趋同问题等等。从粗到细合理地分类是解决这些重 大问题可能的方法。着名学者潘懋元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先后分析过中 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 认为“精英与大众是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而且两个发展方向不完全一 致”,并提出“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是并 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按照潘先生的

3、观点,在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内存 在着两个子体系,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标志的精英高等教育体系和以满 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为标志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两个体系的划分,宏观上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分工合作与分类指导,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 构,保护精英高等教育体系的“优秀”,实现大众高等教育体系的“平等”;微观上有利于院校准确定位,学科、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质量特色、治理结构与院校发展目标的统一; 还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和国际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概念的分类还是操作的分类概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理性认识,是分析特定事物的特别的思维形式。同一类的事物的一组相关概念构成关于

4、这类事物特别的观念、 标 准、思维方法, 也就是说这类事物的概念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概念构成的整体, 反映着一类事物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占支配 地位的价值信念框架, 或者研究范式。 只有清晰把握一类事物的相关 概念,才能深刻理解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如果说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那么标志是什 么?如果认为仅仅是毛入学率 15或 50的数量问题,我们就不会 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高等教育,也会拖垮精英高等教育。连马丁 特 罗本人也认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这些数字。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精英 高等教育扩大化,或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转型甚至消失?显然都不是。

5、追问答案,我们需要区分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许多重大概 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不少源自教育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如思辨哲学、 唯理论、认知主义、形式教育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人本主义, 哲学基础可大致归结为认识论, 主旨是高深学问, 目的是选拔和培养 优秀学术人才。 对精英高等教育而言, 可以用淘汰一万个技术应用人 才的高竞争性选拔方式来培养一个爱因斯坦。 世界一流的学科研究水 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追求。 精英高等教育既不是行政 权力设定的,也不是学术权威自封的,没有一流的高深学问,就没有 精英高等教育,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 大众高等教育的理念不少源自教育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6、,如实验科学、 经验论、行为主义、实质教育论、科学主义、国家危机论、人力资本 理论、教育民主理论,哲学基础可大致归结为政治论,主旨是劳动力 市场、人力资本、 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目的是保障大众接受高等教 育的权利,促进社会民主平等。对大众高等教育而言,只要社会对高 等教育有需求,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公民、技术操作能手、公共关系专 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消闲娱乐的行家等等,就有价值。谁都可以 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可以学,是大众高 等教育的追求。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大众高等教育。 对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学术自由、 学术标准、大学法人化、教育产业、教

7、育市场、公平和效率等基本概念,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和提供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实现方 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不标明阐述的视角,应用的范围,我们简直无 法理解这些概念。政府官员、高等教育学者、社会关注人士关于目前 高等教育问题的一些争论剪不断,理还乱,其症结也就在这里。如果 恰当分类,在一定的范围内解释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找到争论各方的 诸多一致性。在操作层面,精英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或为了培养探索高深学 问的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主要 管理模式采用横向管理,即学科和学院式管理,在国家或国际水平上 运作。

8、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和顾客选择对学生进 行专业训练和素质培养。其主要管理模式是纵向管理,即层级制管理、 创业管理、市场选择,主要在地区水平上运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对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做出必要的区 分,面对大量的操作性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经历、入学和选拔、课程 和教学形式、学校类型和模式、院校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 服务的形式与区域等等,我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张冠李戴。我们的 教育将变得既不适应学生,也不适应社会。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不是分层,只是没有高低之别的分类。这种分类既是概念的分类,又是操作的分类。二、分离的体系还是交叉的体系辞海对精英定义为,“西

9、方社会学用语,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 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 与一般天才和优秀人物不 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 并与整个社会发展 的方向有联系,因散布于各行各业,因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这 个定义所指的当然是社会精英。传统的西方教育观念中所定义的精英 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这类人才。随着科学和技术取代人文对高等教育 的主导,随着商业文化的实用主义思潮大举入侵校园,今天精英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标志已是教学与研究过程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毕业生较 强的学术能力。不可否认,相当多的学术精英有朝一日可能成为社会 精英,但与社区学院相比,无法肯定着名大学培养的人才心智更健全, 品

10、德更高尚。所以今天的精英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以培养学术精英的过 程和模式来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 今天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实际上是 从事高深学问研究, 或为高深学问研究准备人才的教育机构。 按照党 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精英高等教育就是要造就三类人才中的第一 类,即“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有两类机构, 新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经 过改造的现有高等院校。 新建和改造都必须依据大众高等教育的性质 和任务。 大众高等教育机构也研究高深学问, 但为研究高深学问准备 人才不是这类机构的主要目标; 大众高等教育也培养社会精英, 但他 们一般通过学术研究以外的途径走向社会精英; 大众高等教育机

11、构也 可以有高的品位,但这种品位不是源于稀缺,不是源于贵族气,不是 源于傲视社会, 而是来自教育中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来自教育过 程、目标与大众需求的适应,来自所培养人才与自然、与他人、与自 我的和谐。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大众高等教育就是要造就三 类人才中的第二类, 即“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这是强国战略的 中坚人才,至少与第一类人才同样不可或缺。按照卡内基高等教育分类 2000年版的统计数据,1998年秋季在 6.6 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注册的学生占 28.1 ,这类学校授予学士学位 562146 个,占同年美国授予学士学位总数的 47,这其中符合精英 高等教育定义的博雅 (

12、Liberal Arts) 学士学位仅 244334 个,约占同 年美国授予学士学位总数的 20。在最高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学院中 注册的学生占 40.1 ,且 86.3 的副学士学位是由这类学院授予的。 这些数据提供的美国结论是,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 的 36,接受了全美约 14 的学生,授予了全美约一半的学士 学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学校还授予了 11328 个副学士学位,占全 美副学士学位总数的 2,还有两所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的大学自 我定义为营利性的。日本的大学和初级学院超过 00所,仅有 30所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建设 国际一流的大学。法国每年高中毕业生中仅 1.5 的能进

13、入研究型的 “大学校”。韩国仅 30 余所大学需举行高竞争性的附加入学考试。 中国从事精英高等教育和从事大众高等教育的院校如何分工?根据 胡瑞文教授的研究, 从国际比较和财政能力分析, 中国“不可能支撑 上百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如果从现实出发, 全国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的学校数以 3050 所为宜,其他高校都定位为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 的机构”。也就是说,截至 2003年7月 1日我国有普通高校 1571所, 其中 97以上应为大众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为了满足大众的高等教 育需求,每年还要新建 100 所左右的高校。也就是说,发展大众高等 教育不仅仅是私立院校、 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 数十所国家重

14、点大学, 数百所省部管重点大学, 上千所公办院校, 应该是中国现阶段实施大 众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从事精英高等教育的大学是否需要和适合从事大众高等教育?美国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授予那些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按标准完成精英高等 教育的学生副学士学位, 并不表明它们参与了大众高等教育。 加州大 学系统内既有精英高等教育, 又有大众高等教育, 但每所分校从事精 英高等教育还是大众高等教育都有明确的分工。 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 采用双重模式,既提供为职业服务的课程和证书, 也提供研究生教育, 但这种研究生教育仍是职业性的, 而不是高度理论性的。 如果一所大 学既用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从事精英高等教育, 又用

15、大众高等 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从事大众高等教育, 那与两所大学无异, 精英高等 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仍然是分立的。 或许可以问, 进入精英高等教育 机构的学生并不都能成为学术精英,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需要的是 精英大学的证书加职业技能, 我们为什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呢?“精 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 并无优势。 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 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很可能成为压缩型的精英教育, 除非 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名, 行大众高等教育之实, 于精英高等教育有害,于大众高等教育无益。的确,我们无法通过一 个入学选拔确定受教育者适合哪种教育, 但解决的办法既不是将精英 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杂糅” (Multiuniversity) ,也不是使精 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趋同。 恰恰相反, 绝大部分大学应该明确 自己在两种教育中的定位, 开放学生在两种教育间的转学机制, 给一 些受教育者创造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