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名校该不该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13368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此名校该不该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此名校该不该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此名校该不该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此名校该不该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此名校该不该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论定稿:如此名校该不该学创刊词:发出你的声音当前,教改已步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无可回避的挑战。无疑,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对教育规律及教育发展现状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大家集思广益, 相互讨论切磋,廓清错误认识,达成基本共识,从而依照教育的规律来办教育。有鉴于此,本周起,本报创设了一个新版面一一评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交流讨论、抒发胸臆乃至争鸣交锋的平台。这是本报加强言论,为教师而鼓,为教改而歌的重要 举措。近一个世纪前,鲁迅曾呼吁中国的青年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

2、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将沉默的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今天我们也殷切地希望,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勇敢地发出自己真实的 声音,直面教育中最根本最复杂最迫切的问题,摒弃门户之见,舍去利益之争,为中国教育 的未来寻出一条本真而又切实的路。真理就像火石,愈敲打愈会发出灿烂的火花。我们相信,只要本着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论事处以公心,讨论和争鸣就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灵感和活力。“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我们希望读者能不畏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用自 己的大脑来思考中国教育的问题,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翟晋玉)发稿情况采用了:安

3、徽肖华的“名”校之管理中毒症,河南司阳的名校存在即办学合理,湖北龙耕的我来说句公道话,安徽子瑜的应试乱象何以屡禁不止,湖北黄琳的什么样的学校是名校,甘肃吕建斌的真名校的伪素质教育,山东马玉顺的没有什么比学生 的健康成长更重要。另编排了 “形质变通” “坤子”“文秋”三位网友的三言两语话名校, 本版还有李炳亭写的为儿童“挖一方池塘”和恕俭编后。三言两语话名校教育不能以名利作为发展的推动力!选名师、办名校的理念是功利的, 是经济的、物化的,而非教育的。应该开展当明师、明校长、明学校的活动,明明白白地按规律办教育!报 社肩负着正确舆论宣传的责任,向坚守教育正道的人致敬!(形质变通)读了来信我很困惑:

4、一个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不要升学率,要了升学率就要把人变成“囚”吗?矛盾在哪里?出路在何方?我们讨论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才是名校,应该透过现象找根源,找本质。为什么如此“神办”的学校能大行其道,以至于每天四五百人去 参观?这是这所学校的错吗?这种争相效仿的风来自何方呢?(坤子)看到如此“秩序井然”的学校,我相信,该校的老师、学生并不一定都会“以校为荣” 吧,所谓的参观学习者,也仅仅看到了 “光鲜靓丽”的一面,如果天天在这样的学校工作、 学习,教师只有一个感受:累;学生也只有一个感受:累。所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幸福指数”,都见鬼去了。领导不能再这么逼老师了,老师更不能这样逼学生了

5、,否则,残害的不仅仅是一群人,而是一代代人。(文秋)为儿童“挖一方池塘”李炳亭“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 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她将专利局所有的能量调动起来,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这是梭罗在 种子的信仰 里一段最著名的话。其实,这句话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当然不是控制,不是驯服,不是奴役, 总之,一切违背人性和天道的,无论他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不是教育。教育绝对不是“塑造” ,遗憾的是,至今有人,有些还甚至自诩为教育家的,却恰恰在从事并且鼓吹这

6、样的不人道的所谓 “教育” 。 所以黑格尔才讥讽说, “在一个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以人都不超过一米五。 ”如果大家能分辨清楚教育的真伪,中国的孩子还会没有创造力吗, 还会失却灵性, 想象力全球倒数吗?教育不是 “塑造” , 那就一定是 “自然生长” 。如果我们不准许其“自然生长” ,那只能是逆天而行。所谓顺其自然, 就是按照儿童的天性、 认知、 思维、 兴趣, 去引导其满足不断的 “好奇” ,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 当然, 儿童能不能还存留有好奇, 则考验着他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存留好奇的环境条件” ,因而我说“学校即生态” ,如果学校总是专门和儿童“作对” ,体现出来的不是儿童的需要,而

7、是校长的“思想” 、教师的意图,这样的学校当然是“反儿童”的,那么,它不是学校而是牢笼!校长则不是教育家而是神经病。可是, 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们依然在质疑这一点, 总是振振有词地反问: 不教能会吗?这样的教师太多,则永远是中国儿童的不幸!他们压根不明白,所有的“会”都是自己“学会”的结果,如果可以把学生教会,那么诸葛明为什么“扶不起”阿斗?难道诸葛明留有一手,对阿斗不能如今天的教师们这样“尽心尽责”?因此,罗杰斯才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别人任何知识。其实,除了教师而外,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教师” ,猴子、猪、清风、明月 ,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者”的教师,只是这些教师在随

8、时随地考验你是否仍然怀有“好奇心” 、 “求知欲” ,而不是把时间刻碎,硬性逼迫着你做着做那。被人管制着的人生,既没意义也不精彩!为儿童“挖一方池塘” ,这就是教育!考验一所学校是否有一方这样的“池塘” ,则显示出校长到底是人还是魔鬼,抑或是“教育家” !恕俭编后教育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才算名校?我们如何向名校学习?这此问题本该达成共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该心知肚明。遗憾的是,一所“每天有四五百人前去参观学习”的名校,居然引起了这么多质疑, 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终极追求。 上期的 “读者来信”引发的这场热议,立场虽然不同,观点也有分歧,但讨论得真诚,不乏真知灼见。愚以为:教育是探索

9、、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 ,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 ,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 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 比如将来适应社会、 做出成就之类

10、。 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按照这个观点, 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 而不是灌输规范。 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 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言以蔽之,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读者可以就此话题继续展开讨论,进一步争鸣。怎样使学生幸福,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理想学校是什么样的,分数与品质是什么关系 , 这是下期的讨论话题,敬请关注与赐稿。投稿邮箱: 采用文章的链接:继续争鸣: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