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132051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灯笼(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 灯笼(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 灯笼(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 灯笼(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 灯笼(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灯笼(表格式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灯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灯笼的故事,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2.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难点体会灯笼的文化含义和作者对灯笼的情感表达。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逢年过节,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社区,都要挂起红红的大灯笼。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灯笼起源于

2、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那么,灯笼在作者笔下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请大家一起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羽书黑红点出发点忘年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作品均收入吴伯箫散文选中。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深厚,描写朴实动人,结构严谨缜密,语言清丽洗练。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

3、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由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字词积累争讼(sn) 斡旋(w) 静穆(m) 怅惘(chn wn) 锵然(

4、qin) 褪色(tu) 燎原(lio) 熙熙然(x) 幽悄(qio)斡旋:调停,调解。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幽悄:幽深寂静。 三、 整体感知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2.灯笼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

5、,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出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总说喜爱灯笼的原因。第二部分(312):通过对灯笼的回忆、联想,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一、 深层探究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的?

6、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灯笼”,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感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感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

7、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4.总结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5)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二、 语言赏析本文语言丰富有韵味。结合课文,品味下列句子,谈谈你的体会。1.

8、“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李愬、蒙恬等昔日

9、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三、 探究写法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信手拈来。3.描绘朴实动人。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同时也表现出“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学板书灯笼 手中灯笼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 村口红灯笼慰藉着

10、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宅地红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灯笼下的马前卒寄物言志抒发爱国热情环节五拓展延伸 1.有关灯笼的知识。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笼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

11、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2.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灯笼已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教学反思本课是散文大家吴伯箫的名作,对于学生来讲,作者记叙有关灯笼的往事是重点,对灯笼喜爱的情感升华是难点。由于作者所回忆的事、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时要加强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