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127868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意思|赏析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译文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作者:佚名这首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 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 犹说一

2、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 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 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 惊 字,道出他这 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 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 惊 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 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 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

3、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 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 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 这一句就这样 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 惊 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 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 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 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以上四句已将 惊 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 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 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 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

4、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 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 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 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 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 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 望 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 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 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 投笔 从戎:

5、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 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 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 客心惊,水到渠 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 诗紧扣一个 望 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 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 潜气内转, 亦即古文家所谓 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