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复习重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12049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素养复习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媒介素养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1、把关人: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邸报 :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2、3、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网络水军有专职和兼职之分。网络水军的存在是网络营销的进阶。但是网络水军是双刃剑,需要各个网络公司把握好应用角度。4、网络新成语 :5、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6、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

3、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简答题(例题)1、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交往有什么影响?(1)网络社交的针对性更贴合社交个体的口味,更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它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崭新的展台,为这群洋溢个性,追求时尚的个体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它大大改善了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时时更新、及时分享保证了多种思想和意见的交汇和碰撞。授课:XXX(2) 网络社交的互动性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每个个体人际交往的频率,缩小了地域和时间的差异,良好地协调了交往中地域因素的限制以及时间差异导致的误区,对扩展交友圈、增进友谊、纾解压力、增强个人自豪

4、感和自信心均有诸多好处,同时网络社交延伸了群体社交的交往范围并紧密结合信息传播的高效性、真实性的有时特点2、“只有当孩子对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电视和网络的兴趣的时候,只有当孩子对书产生依赖的时候,才能对网络、对电视有一种自然的远离的体验。他觉得书中的世界比那些要精彩得多,从书中得到的快乐比别的地方得到的快乐多得多。”如何理解这段话? 辨析题(例题)1、虽然受众有媒介接近权,但是媒介也有受众选择权。因此,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实际上毫无意义。“受众接近权”无疑是在反对媒介私化,媒介应该是一种社会公器,也是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所言是一般社会成员的“受众”权利,与现状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5、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现自由或者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似乎媒介私有化成为一种既定的制度一样对受众的“传播权、知晓权、接近权”等权利进行了体制化维模。“接近权”让人们趋于认清现实中的私有传媒方式和自我在这个方式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让原有的“理想化言论自由”的观念趋于冷静思考,唤起人们对媒介权利分配的认识,也企图削弱体现在媒介上过于浓重的权利色彩。与上述中提到的矛盾相对应的就是说,虽然美国等国的宪法规定了社会成员拥有表现自由或者言论自由,然而在现实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些权利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却作为私有企业控制在所有者手中;由于私有财产权的排他性,这种私

6、有媒介制度所保障的仅仅是所有者权利,而不是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这个矛盾,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尚能由于许多中小媒介的存在而得到缓和,那么在进入垄断阶段后,传媒越来越大型化和独占化、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手中的状况下,矛盾的激化便是在所难免的授课:XXX2、媒介素养就是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

7、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第六章 运用媒介进行传播 1. 提高搜商:获取信息2. 深度利用:信息整合3. 有效沟通:正确传播1.什么是传播效果?定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研究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 也称视野限制效果。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报道(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进步与落后、提倡什么、反对什

8、么(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2.如何认识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设备记录、内容分析 3.传播效果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 3.1传播者传播效果3.1.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credibility)包括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与专业权威性。授课:XXX霍夫兰等人经过实证研究后提出,可信度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 3.1.2“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传播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2传播对

9、象(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个人感情的经验和经历等。3.2.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的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表现在:在宣传

10、或说服的内容与传播对象的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后者可以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在说服内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群体规范会使传播效果衰减;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反规范的宣传还会引起自发的排斥反应,使说服活动产生逆反效果。3.2.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授课:XXX个人差异论:1964年由霍夫兰提出。1970年学者德弗勒进行了一定修正。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知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采取行为的关键因素。3.3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二)双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三)“明示结论”与“暗示结论”(四)诉诸理智与诉诸情

11、感 (五)唤起恐惧(敲警钟) (六)重复 四、总结经验:传播规律与传播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 受众选择律任何完整的传播过程,都是传播活动双重主体选择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按照选择律,新闻传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选择好媒体方针、编辑方针,要选择好目标受众,使自己经得起接受者的选择,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实现有效沟通。真实律出现违反新闻真实性规律的虚假新闻的原因有很多,其责任主要在于媒体。随着传媒业的市场化,新闻媒体过分追求时效性、趣味性、可读性,热衷于所谓的“卖

12、点”、“亮点”,而恰恰忽视了真实性这个基本点。效用律“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是在传播者追求传播效果、收受者追求新闻满足的互动中进行的。这种效用互动是任何新闻传播在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因而效用律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规律之一。”新闻传播接近律授课:XXX1、新闻传播接近律是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2、传播者总是希望收受者能够像他们设想的那样理解新闻、接受新闻,能够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认可他们的内容选择、传播方式的选择;3、而收受者总是希望传播者能够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反映报道他们收受者欲知、未知的事实和信息,能够像他们期待的那样,以他们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新闻。” 五、把握原则:遵循传播

13、规范 传播技巧很重要。但是,掌握了传播技巧就够了吗?第七章 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1. 媒介与人的异化:“电视人”与“容器人”2. 媒介与人的延伸:全球化与数字化3. 媒介与人的全面发展 1. 媒介与人的异化:“电视人”与“容器人”“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了这个概念(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1969 ),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具体而言, “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同时

14、,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在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与外界隔绝,成为 “容器人”,导致人们的思维比较跳跃,思考变得碎片化。我们成了透明而精致的容器,能清晰地看到对方的言行举止、辉煌发展,却无法和对方达成心灵的默契、温情的信任。 “容器人”的心理特征授课:XXX第一是拒绝客观和拒绝事实。他们很难把信仰投入到既有的社会价值信念中,所以越来越关注自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在自我

15、的感觉中寻找价值;第二是追求与他人的差异。这意味着他们为了让自己不淹没在泛滥的信息符号中,不断地追求独树一帜的自我,在标新立异中体现价值;第三是看重彼此平等的沟通。任何带有权威、说教乃至威胁的言论,都会引发他们敬而远之的防备心理,转而活在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志的虚拟世界。异化的几种可能性媒介可通过四种途径引发人的异化 :一是由人使用媒介的行为方式引起;二是由媒介对世界的异化而间接导致( “卑鄙世界”);三是媒介内容对人性的贬抑与对非正常人格的诱发;四是媒介对受众的形塑。 2. 媒介与人的延伸:全球化与数字化传媒的全球化首先体现为媒介技术的全球化。全球化是技术隔离的全球化,是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没有技术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信息强国和信息弱国之间业已存在的知识鸿沟。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并没有带来世界大同,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资源全球流通的不平衡和信息资源全球共享的不平等。 对于个人而言,全球化与数字化意味着什么?与媒介对人的延伸有什么关系?来自麦克卢汉的启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衣服是肌肤的延伸,住房是体温调节机制的延伸,马镫、自行车和汽车全都是腿脚的延伸。 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 媒介是我们的经验世界变革的动因,是我们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