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118677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 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 圈的下层。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2、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 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5. 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6.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 物等。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

3、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 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 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3.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 限制因子。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4、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 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 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16. 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 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能量环境1. 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 合作用系统

5、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02的浓度正常时的 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 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6. 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麦、凤仙花及牛蒡。7. 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

6、、高 粱、水稻、棉花、牵牛等。8.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10. 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11. 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lm。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 温层或温梯层。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13. 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14.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15.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16. 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

7、鸟兽。17. 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 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18. 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 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 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20. 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 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

8、的总热量,称 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1. 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2. 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 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23.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24.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25.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26. 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27.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9、。3物质环境1、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2、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这些不同大小颗粒 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微团 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

10、理学特性。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 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 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5、种群大小:是一

11、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内分布型一 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8、建筑学结构: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 相互作用的。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出芽、卵生、胎生 还是别的生产方式。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12、特定年龄

12、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这是一个瞬时率。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 的不同年龄组,

13、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 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型锥体(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 长型种群)、钟形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 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代表下降型种群)。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 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

14、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26、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 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

15、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 下降。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R0v1, r呈现负值后,如果这种趋势长期 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 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 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 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 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34、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35、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6、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37、集合种群动态:是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2、物种:3、基因库: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