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11145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0428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第I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全球通史)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他到达的地方实际是( )A.非洲 B.大洋洲 C.美洲 D.南极洲2.

2、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煤炭储量丰富 B.蒸汽机的推广C.冬季取暖的需要 D.发电机的发明3.“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连续性4.右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

3、荷等国)。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D.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5.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实质性的理解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主要贡献B.企业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C.企业家们为航海活动提供了资金D.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源6.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A

4、.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C.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7.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右图中的( )A. B. C. D.8.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 D.同化当地的经济与文化9.“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

5、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观点,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 )A. 殖民扩张 B. 代议制确立 C. 工业革命 D. 圈地运动10.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11.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

6、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12.“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A打败“无敌舰队” B颁布航海条例C成立东印度公司 D发动七年战争13.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14.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和烧

7、成温度。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黯土的区别,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这反映出( )A瓷器的价值高于陶 B制瓷经历了经验积累C制瓷技术发展缓慢 D陶、瓷的硬度不同15.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16.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

8、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7.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我们在贸易上遵循着这种惯例去做,就稳稳地可以保证我们的王国每年一定会增多20万镑财富,并且一定是大部分以现金的形态带回祖国。英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以下对当时英国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国家利益至上 B重商主义积累资本

9、C对外贸易保持逆差 D鼓励出口扩大市场18.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坎儿井 D. 灵渠19.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国家礼单英国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两份礼单反映了英、中两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差异是( )A. 英国轻工业发展快,中国农业高度发达B. 英国军事工业发达,中国手工业繁

10、荣C. 英国天文成就突出,中国市民生活丰富D. 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20.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眼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 )A. 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 B. 民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C. 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D. 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21.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 B. 扩展了工业文明C. 加强了世界联系 D. 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22.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

11、,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 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B. 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C. 强化了海禁政策D. 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23.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

12、.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 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C. 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 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24.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2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

13、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第II卷(非选择题 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26. (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jun免除)免钱粮(免交赋税) “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材

14、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在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