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10113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0课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眼睑(jin)角力(ju)翘首(qio) 方兴未艾(i)B液晶(y) 戕害(qin)绮窗(q) 铩羽而归(sh)C标识(zh) 按捺(n)低徊(hu) 无耻谰言(ln)D欷歔(x) 瘦削(xio)桑梓(z) 浑浑噩噩(hn)【解析】A项,“翘首”的“翘”应读qio;B项,“铩羽”的“铩”应读sh;D项,“瘦削”的“削”应读xu。【答案】C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嘹亮奔波贫困潦倒熠熠闪光B布署 眷顾 灯影幢幢 一筹莫展C贫脊 奇诡 装模作样 敷衍塞责D守候 潦草 再接再励 万事俱备【解析】B项,布署

2、部署;C项,贫脊贫瘠;D项,再接再励再接再厉。【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众多莘莘学子济济一堂,正奋战在高考前线。B自从老伴去世后,40多年了,他独自孑然一身,艰难度日。C他工作起来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D童年那些快乐的时光,至今还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解析】“莘莘学子”与“众多”、“孑然一身”与“独自”、“记忆犹新”与“还”表意重复,这是熟语使用中典型的语意重复现象。【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块钱外,还有手机等其他证件。B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

3、可能实现;否则,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C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人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D26日晚香港艺人莫文蔚在首都剧场举办演唱会,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冻雨,但基本爆满的上座率还是给足了莫文蔚面子。【解析】A项,“还有手机等其他证件”不合逻辑;B项,“否则”与“目标太多”语意重复;D项,“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答案】C5名句默写。(1)_,_。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_,_。(韦庄菩萨蛮)(3)男儿何不带吴钩,_。(李贺南园)(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_,_。(

4、崔颢长干曲)(5)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答案】(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收取关山五十州(4)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5)良辰美景奈何天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

5、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

6、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

7、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藉的迷信,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

8、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

9、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道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到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

10、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6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_【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7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_【答案】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8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_【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

11、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独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

12、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解析】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 【答案】AC三、课外阅读阅读下

13、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故乡成为中国人的心灵阴影徐冰正是春节期间,有很多人回到故乡过年。据报道,去年春运期间仅铁路客流量就达到1.7亿人次,旅客中绝大部分是回乡探亲的。在传统节日期间回到故乡走亲访友,可能是外地游子们一年中最感安慰的事情。然而,在他乡的日常生活中,故乡还会引起他们一种新的感受:既困扰又无奈,既摆脱不掉又有些不舍。这种复杂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象构成了他们内心的一种阴影,即故乡的阴影。我们以来京游子的故乡体验来考察故乡的阴影。在京读书的外地学生刚来北京时,还饶有兴趣地向別人介绍自己的故乡。渐渐地,他们尽可能去说比较纯正的普通话。留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过上北京人的生活

14、,在北京找到伴侣,不仅要改变故乡的地方口音,还要改变故乡的地方性格。当这些来自外地的年轻人在北京成家后,他们很难每年带着自己的家小回老家看望父母。当他们想念自己父母的时候,自然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当他们激动的时候,放松的时候,总是自然流露出故乡的地方性格。这种流露给他们带来刹那间自在的感觉,但是这种地方性格既不为外部环境所容,也不完全为他自己所欣赏,他们不想恢复它。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地缘离不开血缘,地缘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关系固定了。生,即意味着血缘,也决定了人的地缘,各地的自然条件对人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故乡连带着亲情,塑造着性格,内化到人们的自我之中。因此,传统的中国人爱家乡也是爱自己。因为横向交流较少,也因为推己及人地相互尊重,他们也较少嘲笑别人的故乡性格。一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激烈的冲击,故乡不再具有原来的神圣价值。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机会,因此,离开家乡去谋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理想。然而,浅薄地解释和利用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