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09334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隆中对》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教案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隆中对教案设计隆中对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打算工作,通过教案打算可以更好地依据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隆中对教案设计1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动身,摆事实,讲道理,提出足够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实力大有好处,应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动身,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将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相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留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课时

2、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1.出示预先打算的三国形势图。2.东汉末年,广阔农夫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实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镇压农夫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战胜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限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

3、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管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先,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二、板书课题,解题对,对策。古代

4、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精确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肯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陇亩(lng) 倾颓(tu) 猖獗(chngju)存恤(x) 夷越(y)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2.老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4.学生齐读全文。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其次部分(第2段):徐庶举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

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探望诸葛亮?明确:“卧龙”的比方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其次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非常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

6、断了将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1. 刘备第三次探望诸葛亮时看法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白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理想,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看法虚心恳切,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诸葛亮的回答干脆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供应依据。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

7、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确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冲突,可结为外援。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示意刘备的?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示意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奇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依据地,因此最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

8、,易守难攻;自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牢靠的依据地。7.建立依据地以后,诸葛亮告知刘备进一步应当怎么办?明确:依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白建立依据地以后应当如何行动。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1)条件如何?有政治资本;深得人心;人才荟集。(2)怎样打算?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气;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内政上革新政治。(3)如何行动?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这样则

9、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样。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依据当时的客观形势,详细分析了敌我状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详细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三、老师评点第四段。最终写“关羽、张飞等不悦”,事实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靠。“犹鱼之有水也”的比方,形象地揭示了

10、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意心情,证明白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四、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第4段。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隆中对教案设计2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新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

1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老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锋利深刻的战略眼光。教学难点:目的1。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共享。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确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爱好)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三、生打算分小组竞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察指

12、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信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觉、自主沟通,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打算。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其次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探讨:(用原文回答)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沟通一下。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第三课时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

13、术加工?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探讨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隆中对教案设计3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

14、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最终请得卧龙出山,并根据诸葛亮的看法起先了光复大业。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肯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陇亩lng m 父 f 颍yng 庶 sh屯tn 卧w 枉wng窃 qi 度du 信shn胜shng 抑y 挟xi 塞si 沃w 殷yn 戎rng 将jing 荆jng2、老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4.学生齐读全文。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2、特别句式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推断句君与俱来 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