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092171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导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冬天的树林第二课时(三)第三部分1.第8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有何作用?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层意思是针对上文而言,作者再一次说明,在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命与死亡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树上树下都是一种平常的自在的存在,所以“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作者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不应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该去除它们的“遮蔽”,(以审美的姿态)以尊重自然物的态度去接近事物本身。这一段的后半节,是第二层意思,讲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综合起来,作者提倡带着“一种归家的心情”平和地看待生

2、死,看待叶生叶落,以“躺下”的姿势享受自然的宁静和自在,并学会沉思或倾听,不要总是以习惯性的“文化好恶”想象冬天树林的孤独,反抗自然的节律,矫情地期待“另一个季节”。参考问题:如何理解“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归家的心情”就是“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无论你的生命处于一个向上走的阶段还是走下坡路,在家里,你都能够得到完全的接纳。就像四季轮回一样,人生总有起落。但在家里,没有任何功利的价值标准,只有爱和接纳。心灵在这里获得了最本真最完整最纯粹最敞开的满足,于是人惟一的愿望就是“躺

3、下”。实际作者在这里仍旧想帮助我们“去蔽”:不要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繁荣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衰败凋零的俗套,要去除他人言说的“遮蔽”。参考问题: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你认为“躺下”包含了哪些含义?“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放下万物之灵长的架势与优越感,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更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真正想走进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

4、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2.第9-13段都以“躺在那儿”领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这几段都是写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心无旁骛地对树林里丰富的形、色、声、光作细致人微的观察与体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气味,有那么多复杂而神秘的音响,有在静寂中攀援编织的黑蜘蛛,有一只神情变幻姿态玲珑活泼的小鸟,还有许多忙碌、紧张而勤奋的蚂蚁,还有各种不同的光的变化,作者静静地躺在林中看阳光渐落,看月华升天,林中一片朦胧,呈现出更为神秘的影像,而入夜后林中的声音更加显露出树林勃勃的生命运动。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第9段:看树、树叶等。从视觉(“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

5、间的光束和雾片”到“同样辉煌”)、嗅觉(“松开四肢”到“松鼠和蛇的气味灌进去”)、听觉(“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到“只能倾听”)和知觉(“你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到“山中的某处”)四个角度写人躺在那儿享受着林中的形、色、光、味、音,渐渐到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物我同一了。这是一种宁静祥和的人生,真正进入到一种“自在”的状态了:“你们并不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在那儿,冬天,山中的某处。”(注意“在”与“在着”的区别)第10段:看黑蜘蛛。作者形容这黑蜘蛛说:“自足自在的昆虫,守着它那一份很小的天堂,一动不动。”这种自足自在,是人类所没有的。第11段:看鸟。作者说鸟的生活是一种最无作为的自在,鸟的世界里没有功

6、利的价值标准,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甚至嫉妒一只小鸟聆听到的世界,那一定是人类以芜杂的心灵无法聆听到的美妙与澄净。开头用了一段冗语,“看一只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偷看它的鸟”到“但你不知道它是那些名字中的哪一只”。说明大自然的东西是无法言传的,每个生命本身也不是一个名字所能概括的。所以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个生命本身,就要认真的看,哪怕是看鸟那些看似无聊的举动。第12段:看蚂蚁:蚂蚁的紧张、勤奋、团结、严密。让作者惊异的是,蚂蚁虽然没有思想(也不需要思想),但却一样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作者所见一切源于心思的单纯。第13段:看光及暗中的错觉与真相。在光中,人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丰富

7、而美妙的错觉,心中充满了命名的兴奋和喜悦。与此同时,万物之灵长的感觉渐渐回来,人类的自大同样是人在自然面前对自我的错觉。而到了黑夜,人的真相就暴露出来了:在比自己更强大的生命面前,被恐惧和自卑所占据。(不能躺了,站了起来人对树林产生错觉,人对自己产生错觉人的真相露出,树林的真相隐没)“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3.第14段主要写什么?这一段紧承第13段“树林的真相”而言

8、,云南冬天的树林,无论真相是否被隐没,它总是“在”着,不需言说,呈现出两种姿态。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这里,作者没有搞什么意义深刻的象征或比喻,而是承认事物原原本本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仍然是一种去蔽:即便人逃离树林,语言逃离了存在,但存在仍然“在着,不需要言说”,并且“在世界的念头之外”,既在“明朗的高处”,又在“阴暗的低处”,在云南冬天“那山冈上的树林上”。它是神秘的自在者,不以人类的言说为转移。(四)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

9、验,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套路化、定式化的“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叙说落叶的“寂寞”并“抛弃”它的时候,只是我们的想当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的“误读”中,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

10、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越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自以为是的“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涤虑,摆脱我们对自然或自然物下的种种现成的套话系统,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审美态度,于坚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时,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5小节关于落叶的那段描写,比如第9小节对林中声音的描述,第13小节对光的描写等。其实,通篇都是实实在在的景致,但惟独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真诚的心发现了它们并呈现了它们。如第11段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与神态叙述得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段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艺术特色:倡导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与夸张,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叙述、描写与议论的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