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09030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3苏教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录作者简介(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

2、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发于畎亩之中(2),举于版筑之间(3),举于鱼盐之中(4),举于士(5),举于海(6),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

4、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31)也。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2)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

5、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3)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

6、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

7、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

8、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18)恒:常常。(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表征,表现。(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

9、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参考翻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推举出来,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

10、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因此,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种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导致死亡。普遍观

11、点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篇章结构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

12、):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

14、,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

15、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