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058971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2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智能演练轻松闯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 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 这主要是因为()A. 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C. 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 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盟会成立以后, 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A、D两项表述错误, 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 不正确. 2.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毛泽东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第一个()A.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团

2、体C. 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D. 发动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在当时也有许多, 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也是武装推翻清政府, 排除A、B、D三项. 而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兴中会建立之初, 孙中山就明确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选C项. 3. (2012安徽省蚌埠二中测试)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 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 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 你认为哪一项不适合()A.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

3、民主性C. 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 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故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而不是总统制, C项表述不正确.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高一月考)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A. 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 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 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 选B. 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各国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 而辛亥革命也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从在中国历史

4、上的作用看, 辛亥革命更多地体现了政治意义, 即在政治民主化上的作用.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2010年10月22日,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 决定指出,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届时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纪念活动; 成立由王刚副主席任主任、钱运录副主席兼秘书长任常务副主任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 负责各项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 新华网材料2: 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官网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办, 长江网承办, 被列为市级重点督办项目. 网站以“百年辛亥, 百年武汉

5、”为主题, 围绕纪念辛亥先烈, 追忆辛亥历史, 发掘首义文化, 弘扬首义精神, 展示百年武汉发展变化等重点, 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 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这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新华网请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 指出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筹划过程中, 中国大陆的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你认为可能加入争夺行列的城市有哪些?(3)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 你支持哪个城市举办?理由何在?解析: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第(1)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现实意义难度较大, 需要结合海峡

6、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来回答. 第(2)问需考虑辛亥革命首先发生的地点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城市. 第(3)问回答支持城市需要有相应的史实作为理论支撑. 答案: (1)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现实意义: 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和交流, 有利于祖国统一. (2)争夺的城市: 武汉、广州、南京、中山市等. (3)支持武汉. 理由: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7、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在湖北武汉三镇取得成功; 湖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湖北的同盟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湖北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选择其他城市作答, 言之有理亦可)一、选择题1.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主要依据是()A.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 从此展开了武装反清斗争C. 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中国同盟会成立, 革命有了统一领导和十六字纲领的指导, 故而革命有了新的目标方向. 2.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叶圣陶在

8、一则日记中写道: “课毕后阅读报纸, 见专电栏中有云: 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 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 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武昌”“新军”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为武昌起义. 3. (2012山东省济宁市测试)“东亚开发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葆.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A. 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 北伐军进军长江流

9、域, 胜利在望D. 一战结束, 中国成为战胜国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五色旗”可知,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政治, 不断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约法C. 中华民国宪法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 选D. 注意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 5. (2012山东潍坊联考)1911年10月16日, 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 “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 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

10、、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 任期三年, 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 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 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解析: 选C.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约法内容体现的主权在民的原则.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伏尔泰在政体上主张君主立宪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8日, 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A、B、D不符合事实, 选C. 6. 以下对中

11、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 正确而全面的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临时大总统专权是本法应有之意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A. B. C. D. 解析: 选D. 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正确理解. 体现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得出; 指出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因此D项符合题意. 7. “皇帝倒了, 辫子剪了, 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 彻底摧毁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 结束了

12、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 选D.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但封建统治的基础仍然存在, 排除A项; 从所给材料来看, 并没有提到民主共和的观念和资产阶级共和国, 仅仅是提到“皇帝倒了”, 排除B、C两项; 这一材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 (2012杭州模拟)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 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 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 创办了刊物C. 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D. 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解析: 选D.

13、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D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 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民国初年, 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 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 但报纸发表之意见, 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 几乎下等之苦力, 亦受其宣传”. 材料2: 民国三年, 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 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惶然, 连声说

14、: “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 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依据材料2, 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两则材料, 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解析: 第(1)、(2)问阅读材料提取观点, 第(3)问考查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 (3)从横向讲, 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1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 材料2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 从纵向看,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 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内容总结(1)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