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0285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地理达标巩固:2.4全球气候变化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 1(人教版)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10月23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一场大雾致使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 PM2.5测量计“爆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下列说法不助于雾霾形成的是()A大量燃煤采暖 B城市汽车拥有量大C多大风天气 D多晴朗干燥天气答案:C2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增强 B大气保温作用增强C大气对流旺盛 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答案:B3由于全球变暖,图瓦卢可能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下图为图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为避免其被淹没,发达国家应该()A绿色消费B减缓工业化进程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答案:C下图所示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

2、境变迁”,读图完成46题。4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5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6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D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解析: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第4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第5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6题,解决全球变

3、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答案:4. A5.B6. D7全球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读图文资料,完成(1)(5)题。材料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9日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峰会,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材料二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 ,明显高于农村地区。(1)图片中的冰雕预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_。(2)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4、,其中共同责任是指各国都应采取减排措施,减排是指_;有区别的责任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你认为发达国家还应承担的责任是_。(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原因。_(4)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上海的一些环境问题_。(5)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试举三例说明_、_、_。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2)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从资金、技术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3)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少,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4)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

5、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5)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湖泊萎缩、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选择题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解析:第1题,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生长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越快,该树木年轮由里到外,依次是“疏密疏”,说明该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

6、交替过程。第2题,M时期树木年轮变密,反映该阶段气温变低,故引起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答案:1.A2.D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结合下图,完成34题。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丹麦 B日本C巴拿马 D加拿大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

7、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经济收入将减少。第4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答案:3.C4.B5据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海拔5 200米附近的(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冰湖数量和面积有增加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下降,蒸发减弱B气候变暖,冰川退缩C引水灌溉减少,节约用水D降水增多,雨水补给为主解析: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冰湖数量和面积有增加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加,冰川退缩。答案:B6(2

8、014广州一模)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 B干旱 C寒潮 D风沙答案:B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C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有关升温3C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8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C,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澳大利亚 B西亚C北非 D中亚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

9、响。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答案:7.B8.B9(2014韶关一模)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三面环海,一面背山,民居依坡而建,房屋的墙、屋顶都是用石头和岩块构成(如下图)。该民居的建筑用材均用石头的主要功能是抵御()A台风 B辐射 C海浪 D风暴潮解析:防御台风,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台风,影响较大。答案:A(2014广州调研)灾变强度是评价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指标,灾变强度越大,灾害损失越大。读“我国某自然灾害灾变强度分布图”,回答1011题。10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台风 B沙尘暴C洪涝 D滑

10、坡解析:从图例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并且越靠近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排水不畅,该灾害越严重,所以该灾害为洪涝。答案:C11微度灾变省区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水污染C荒漠化 D酸雨解析:微度灾变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荒漠化严重。答案:C二、综合题12读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全球大气人为产生CO2的排放量和平均气温变化(图甲)。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图乙)。材料二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在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

11、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材料三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1)甲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趋势的关系是_,其原因是_。(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面积的减少有关。(3)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国家(填“发达”或“发展中”)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国家(填“发达”或“发展中”)。(4)结合乙图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排放CO2最多的国家是_,排放CO2总量最多的发达国家是_。答案:(1)呈正相关(或CO2含量越多温度越高)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面有保温效应(2)矿物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等)森林(3)发达发展中(4)新加坡美国13读漫画,完成(1)(3)题。(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_。(2)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3)该环境问题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解析:该题组以一幅漫画揭示了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目前全球气候的加速变暖主要由人为向大气中排放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