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01947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水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提

2、问: 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 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 46 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 作最低限度的说明, 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

3、惨重的刑罚。 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 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 纪(记帝王事迹) ,30 世家(记诸侯世系) ,70 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 ,8 书(记经济、 天文、历法等情况), 10 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 。其中, 列传的最后一篇为 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 (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 )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

4、师生共同订正。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 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 • 辨析”的第三题(口头) 、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 ,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二、练习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 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之 1之垄上:去、往。2 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4 二世杀之: 格代人或物,

5、 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 ,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 ,“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 ,“卜之鬼乎” ,“杀之以应陈涉” ,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 4 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 4)这里的练习,作用是: ( 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 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

6、扶苏” 、“乃令符离人慕婴” ,“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除以上的“之” 、“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 、“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 、“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 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 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 (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 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

7、包括所处环境、 分析形势、 共同谋划、 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不读 ji 。但书籍的 “籍” 不简化, 读 ji 。酂,读 zan。度已失期的“度” ,读 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 z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sh。“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四、讨论(

8、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 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五、布置作业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 “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

9、,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锻炼口述能力。二、理解选材详略。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 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二、新课内容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2 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 “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 ),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10、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 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 (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 ( 3)条理分明: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 “王侯将相宁

11、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 ,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 ,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 ,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三、作业课后反复熟读课文。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讲述:茅盾在 1930 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 。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 1980 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 ,发给阅读。二、。新课内容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 3 遍,把它与史记• 陈涉世家 作比较, 看看有什么异同, 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 ,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