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燃烧的条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01939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燃烧的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题】燃烧的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题】燃烧的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燃烧的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燃烧的条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燃烧的条件。2、知道燃烧、着火点的概念。3、初步学会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火险类型和简单的灭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形成消防安全意识。2、 通过分析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燃烧的概念。2、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过程】【引入】视频:上海“11.15”火灾现场快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这次火灾的火势特别强?【学生讨论回答】可燃物多、风很大【学生初步归纳】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思考】是不是燃烧的条件就以上两种呢?【实验

2、验证】取一烧杯倒入大半杯70左右的热水,投入一小块擦干煤油的白磷,观察现象。再取一金属铝薄皮置于烧杯口,分别取一小块白磷和红磷放在铝片两端,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铝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铝片上的白磷燃烧了。【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为什么在铝片上的白磷燃烧了,但是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回答】水中的白磷没有与充分的氧气接触、铝片上的红磷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温度。(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达到的最低温度。)【学生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思维拓展】通常我们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

3、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那么如果没有氧气的参与,燃烧是否还能够发生呢?【视频】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 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教师讲述】可燃物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氧气参与也可以发生燃烧。燃烧:具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学生完善结论】燃烧的条件: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等助燃剂接触;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学生讨论】联系实际生活,根据“燃烧三要素”说明灭火的原理。【学生举例】略【结论】灭火原理:1、移走可燃物;2、降低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温度以下;3、隔绝空气。【课堂练习】1、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

4、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1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图1A. 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 手帕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D.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2、图2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试题:图2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实验1有可燃物实验2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实验3温度达到着火点(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 ,水的作用是 。3、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

5、,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烧得更旺。4、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现 象解 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12装置与图1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1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1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