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01122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窦桂梅“小组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质疑不同观点,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提供应有的信息,如何评价团队的互助等。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 前几天参加“全国主体实验研讨会”。会议呈现了几节来自不同地区的研讨课。每课堂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形式。当然,有些流于形式,有些派上了用场。 “累”一点的课,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进行了点拨的课,在大多听课的眼里是“预设”过于严重,学生主体发挥不够。然而,学生在课堂特别活跃,老师说得很少的课,比如理想的风筝,老师们就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

2、的主体性。于是进行评课研讨的时候,有老师就认为前者的课,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 到底怎么才是“牵”?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和转化? 在很多热闹的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看似尊重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其实没得提升,他们只是把原来自己肚子里有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有时候他们不愿意说,但是老师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只好“没话找话”。 麻雀一课里。老麻雀和猎狗的对阵场面是相当惊险的。可有的老师却定格处理,进行理性的分析。这位老师要求是自学课文的四、

3、五自然段: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与神态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然后把自己感悟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从学生不紧不慢地平平静静地表达中,我感到,老麻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变成了学生旁观者的“无所谓”的评说和评价多么令人痛惜。 在珍珠鸟一课里。老师提出以下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边默读,边想象,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可以简单批注。然后练习用以下方式谈谈让你感动的地方小组内一人读鸟的话,一人读“我”的话,体会鸟是怎么一点点缩短与“我”的距离的;展开想象,试着在文中添加小鸟的心理活动,然后相互配合,一人引读原文,一人补充想象。 当学生开始汇报后,老师在一旁被“晾”了起来。你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学生的表

4、达。我发现,学生所说的特别“散”,东一句,西一句,尤其是想象,无边无际还缺乏深度。 结果发散下去,造成的就是“一个平面”。从学生内在的感受来说,根本没有进入一种“线性”的,或者螺旋式的“生成”中。因此,给你的感觉学生的发言就是平平,空空。最后根本没有升华到由于鸟和人彼此的信赖而创造的美好境界。 难道这样的学习就能走进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我想,教师为什么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是否可以抓两条线:一条暗线从字里行间抓“我”的一贯态度,另一条明线抓“鸟”的逐渐变化。最后然后教师一点点归结到结尾的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上?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北京小学的李明新校长说:任何时候,

5、教学都是“主动”和“受动”的过程。教学的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整堂课的思想和行为的担当体。尤其是在小学,失去教师的作用是很可怕的事情的确,无论对文本怎么处理,一定不要全盘推给学生,不然就破坏了文本的张力。如果老师因为自己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主体表现在时间和方式上的话,那么,我们语文将越来越肤浅。我们的语文就成了依赖学生情况下的“勾兑”。我们的语文,本来复杂的,却简单化了,本来简单的,却复杂了。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国情大班额的教学目的既是够得着的,也是能够提升的。我们的课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马上有效,我们的形式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我们的课堂必须应有高度哪怕队伍是一群“羊”,跟着“豹”跑,“速度”是差不了的。 说到底,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要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交流的确很好,但,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必将是肤浅和脆弱的。不妨借鉴文喆院长的建议关于合作讨论,这个题目需要吗?有没有团体的氛围让其讨论起来?学生有没有能力进行讨论?你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吗?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的比方再恰当不过了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这是真理。但教师的服务不等于端上一盘菜:“噢,学生您吃吧!”学生处于独立的主体,然处于学的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然处于教的位置,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