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005692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三)(限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题干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该措施的实施妥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分封制被废除”表述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B对消除地方上的分裂割据有着深远影响C有效

2、地缓解了“冗费”现象D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制度特色B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归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3元代政区分划中,对京畿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 D三司A元朝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故选A项。4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应该是()A秦朝B唐朝 C明朝D元朝B据材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说明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故选B项。5贞观初,唐

3、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A兵部隶属门下省 B君权受相权制约C唐太宗大权旁落 D门下省独掌大权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之下的,故A项错误;在唐代,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此处的独掌大权是错误的表述,故D项错误;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故C项错误;唐太宗的敕令被魏征拒绝,这说明了门下省驳回了皇帝的敕令,门下省代表相权,因此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表述恰当,故B项正确。6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相权逐渐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大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故选D项。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8(2018海南学考)中国很多地方有

5、“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禅让制 B世官制C察举制 D科举制D“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的称谓,故选D项。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

6、,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

7、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等级过关练10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C增加财政收入 D增强王国势力A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其作用是使王国越分越小,无法与朝廷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对封国的规定,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错误;汉武帝的措施削弱了王国势力,D项错误。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防

8、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B从题干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有效地控制地方,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中的“减少财政开支”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12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C材料反映了汉唐时期不断削弱相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之一是皇权加强,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

9、1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了()A科举制 B察举制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A材料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推举人的评定,这会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及时的举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消除这一弊端,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4从汉到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10、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上(宋太祖)召赵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元史(1)结合材料一,指出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相同意义。(2)结合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问从手段方式的和平性回答,相同意义从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回答。第(2)问,提取“无不领之”回答权力,提取“无诸侯之权”回答地位。答案(1)共同点:都采用比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力对中央的威胁。相同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管制。-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