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003804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德阳高三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C)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

2、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2019佛山高三摸底)“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B)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

3、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3(2019洛阳高三联考)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知,严复主张(C)A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B主动接受自然进化理论C在中国的传统中找强国之道D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自然进化理论,排除B;材料“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

4、不期而合者”说明严复主张在中国的传统中找强国之道,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D。4(2019菏泽高三统测)梁启超曾说:“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倶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其意在(B)A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B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

5、D说明“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向上,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B项正确。材料强调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用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排除D。5(2019梧州高三调研)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

6、的机会。”对梁漱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D)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解析:文学革命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新文化的信息,排除C;材料“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反映要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故选D。6(2019青岛高三调研)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C)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

7、混乱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A。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B。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的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排除D。7(2019江淮高三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

8、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C)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解析: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可知,李大钊否定传统历史文化,肯定西方文明,这是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C项正确。A、B项只涉及李大钊单方面的态度,与材料强调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不符,排除。材料反映李大钊主张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而不是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排除D。8(2019沈阳高三统测)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

9、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C)A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B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C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D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实践成果,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C项正确。学派复杂是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客观陈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泉州高三评估)民族意识的觉醒

10、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

11、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思想认识的特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8分)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特点:天

12、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

13、倍於法,二百倍於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观念。(2)由材料“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由材料“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体现了具有民权的认识;由材料“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体现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