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99837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籍束鹿--河北省辛集市的太极名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祖籍束鹿的太极名家冯志强开混元先河 树武林风范冯志强教师是现代中国出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和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北京市志强武术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众多武术团队的名誉会长、顾问及总教练。 出身世家自幼习武扎根基 冯志强教师出生于92年。祖籍河北省束鹿县。当时的冯家在束鹿是有名的世家,她的曾祖父冯老梅是清末武举,舞大刀、开硬弓,能骑善射,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父辈虽不练拳,但乡舅王云开擅长少林武功。受地区文化和祖上遗风的影响,冯志强自幼就对武功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浓厚爱好,常跟在曾祖父背面伸胳臂翘腿,有时偎在乡舅身旁,听

2、武林故事和侠义传奇。8岁那年,曾祖父去世。家道虽日愈衰败,但她的习武之心却日益强烈。过完岁生日,她提出了学武的规定。乡舅就让她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学练少林童子功、桩功、达摩易筋经和拳术,她的武术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乡舅成了她的武术启蒙教师。 少年冯志强天生就是习武的材料,资质俱佳,悟性极高,曾祖父虽然没有给她留下家传武学,却遗传给了她习武天分和天生神力。四年下来,筑基已成,进步神速,臂力过人,小小年龄就能抱起400来斤重的方石,“搬石亮底”围着院子走一圈。这在武术中叫“力杀四门”,就连她乡舅业务不由称奇。 志强性格顽皮,争强好胜,天不怕地不怕,更有侠义心肠,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教训恶少总少不了她。

3、因她长得虎头大眼,得了个“大眼虎”绰号,远近闻名。小伙伴们视她为“孩儿王”,恶少小混混视她为“克星”。因此,常有人上门告状。家里人恐她惹祸生事,便在她12岁那年把她送到北平(北京)亲戚家,找了一家电器修理铺当学徒,想用一门手艺来拴住她,却不知反而引她走上了武术成功之路 夕阳楼主 -094 23:6 苦练通臂武功小成初试手 当时的北京,各派汇聚,名家云集,已成为中国北方武术中心。一天晚上,冯志强正在院子里练功,忽然从隔壁街坊院里传来熟悉的劈劈啪啪的响声有人也在练拳,她便情不自禁攀墙观看,这一看大喜过望。本来这街坊正在练通臂拳,使起拳来虎虎有声,很有功夫。自己正愁没有师傅指点,本来师傅就在身边!她

4、便不顾一切跃墙而过,上前就要行弟子礼。那人吃了一惊,问清原委,再看这少年长得膀阔腰圆,浓眉虎眼,气宇不凡,根骨颇佳,正是练武好材料,便笑着收她为徒。这位街坊不是别人,正是京城两位通臂名家之一、来自河北沧州的韩晓峰教师。韩老擅长通臂、点穴和轻功。就这样,韩教师成了她第二个武术师傅。在韩教师悉心指引下,少年冯志强苦练通臂拳、朱砂掌和踢桩打袋,同步兼练少年桩、功、拳。四年下来,她的拳脚功夫大进,外功已俱相称火候,劲力奇大,胜七、八个壮汉不在话下。城墙砖,她能一掌劈五块,做院户台阶的泰山石,也能一掌开,通臂门中已称得上是后起之秀。 一次,冯志强与几位同伴路过一煤铺,一头大青骡正在门口吃料,当人们从它身

5、边走过时,骡子受惊踢伤了一位同伴,冯志强甩手给了骡子一掌,这一掌有劈石透骨之力,骡子怎经受得住,一声嘶鸣,一条腿竟瘸了。 年近20岁的冯志强,在当时北京武术界已很有名气,每与同道切磋较技,常常胜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心意指路顿悟国术之真谛 在当年北京武术界有两位名人,皆是内家拳杰出代表。一位是来自山西,身怀道、武、医三绝的心意拳名家胡耀贞教师,人称“单指震乾坤”;另一位是来自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教师,人称“太极一人”。有关两位高人的传奇逸事始终是武林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视能入两位高人门下为毕生之幸事。冯志强对此常有所闻,遂生拜会之意,但于旧时武林门规,再加上无人引见,

6、只得将仰慕之情深藏心底。一次,无意中得知一师兄弟与胡教师是同乡,便拜托她设法引见。初见胡教师,但见这位高人满脸祥和之气,一双手比女人的手还细嫩,与想象中的高人模样相去甚远,敬佩之中平添了几分疑意。胡教师听她讲了习武经历,笑着说:“你是块练武好材料,但要有所成就,只是这个练法不行!” 冯志强听了疑惑不解:“我幼习少林,苦练通臂,搬石亮底,劈砖开石,怎么能说这样练不行呢?”胡教师正色道:“中国武学博大精深,非蛮力耳。你那练法是对自己身体的摧残,是对父母赐予的血肉之躯的摧残。”“摧残?” 冯志强从未听过这一词,她只据说过“不下苦功,不出真功”。胡教师知她一时难以领略,便让她打自己。冯志强连说学生不敢

7、。胡教师说:“让你打你就打,打哪儿,随便。” 冯志强试着用三分劲打了两拳,胡教师摧她使出全力打,冯志强想着可是你让我打的,别说我不尊重长辈。第三拳使出全身劲力,一种冲天炮直奔胡教师打去,真是疾如流星,势沉力猛,可一拳着身如击败絮,惊诧之际突觉一股大力将自己向后弹去,撞到三米外的墙上,眼冒金星,脑子里一片空白,惊出一身冷汗。等回过神来,看自己毫发无损,看高人丝丝未动,潜意识里感到刚刚似打到一堵气墙上被反弹出去的,并未见高人动手,心中骇然又迷茫。正思考间,只听胡教师说:“该轮到我打你了。”冯志强想刚刚我有功无备,看不清你如何打我的,目前我有备而守,看你怎么打我。即打起全副精神,扎好自幼练了十几年的

8、桩功,真是四平八稳,固若磐石。但见胡教师走到跟前伸出一指,冯志强不敢大意,运起全身劲力准备与之抗衡,却什么感觉也没有,正感奇怪,忽然,一股浑厚无比的劲力从胡教师指尖发出,只感到全身一震,如触电一般,便腾空向后弹起,又撞到了那堵墙上。冯志强感到不可思议,脱口而出:“这是什么功夫?”胡教师笑着说:“这是内家气功,叫气聚一粒,力发一点。”忽然,在冯志强脑海里闪出五个字:“单指震乾坤”,她觉得自己眼界大开,梦寐以求的武术真功就在眼前,朝思暮想的武林高人就在身边,即跪倒在教师面前。 自此后来,冯志强就在她的第三个武术教师胡耀贞先生指引下,潜心炼内家气功和六合心意拳,从采气、养气到练意、练气,从三体式到丹

9、田功,从四梢五行到心意六合,从四把到十二行、二十四手,参内家三味,悟武术真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加上夯实的武术根底和过人的聪颖才智,冯志强的功夫开始突飞猛进,性情也变得沉稳了许多,不久变成了心意门的高手。 夕阳楼主-0904 23:38 足落太极融会贯穿集大成 两年来,在胡耀贞教师的亲授真传下,冯志强的心意内功已有相称火候,不仅通周天、开三丹,达到练气化神阶段,并且开天门、闭地户,一粒混元随气流转,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举重若轻,前后判若两人。与人较技,一招立判。合法她庆幸自己得遇高人练真功的时候,胡教师却在为她的将来着想了。 胡教师是一位得道高人,她发现自己的爱徒不仅是一位武术奇才,也是一位

10、能开宗立派的集大成者。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各派拳术只是沧海一粟,门户之见和宗派束缚,即不利于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也不利于人才培养成长。一位高明的武术家,不应局限于一门一派,而应博采众长,融会贯穿,才干达到武学高深境界。通过近年观测,胡耀贞先生觉得,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集太极阴阳哲理、气功吐纳导引与老式武术精髓于一体的优秀拳术(其她各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基本上深化衍生的),与心意拳同属内家拳,且理法同源。便决定把冯志强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陈发科先生为徒。冯志强听了即快乐又不解,快乐的是自己能同为两大并世高人为徒,不解的是胡教师此举有武林常规,因素何在?胡耀贞先生看出她的心思,说

11、:“太极、心意是一家,你可以师从陈发科先生学陈式太极,我继续教你心意内功,这叫双学,对你很有协助,你要好好爱惜,前程无量。”又说:“武术是中国老式文化遗产,不是哪一家的私产,只有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才干真正发扬光大中国武术。”胡耀贞先生这一思想,对冯志强毕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其武术生涯中得到了充足体现和继承发扬。 陈发科先生对老友胡耀贞先生举荐自己爱徒的境界深表钦佩,知此事非比寻常,就郑重而又快乐地收下了这个徒弟。这样,陈发科先生成了冯志强第四位武术师傅,谁会想到,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衣钵、将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 自从跟两位高手“双学”后,冯志强练功练拳

12、更刻苦了。正好在电器修理铺也出师了,开始自谋职业。于是她安排好生活,从每天早上四点开始,始终练拳练功到中午十一点,共七个小时。从心意到太极,从六合到缠丝,从内功到外功,从定桩到活桩,从单练到对练,从拳架到推手。心意太极一起修,静动内外同步练,双学双修双进。 从1950年到1957年的八年间,陈发科先生给她改了8遍拳,而她则从中掌握了太极拳的内涵精髓和真传练法。同步,将陈发科先生的口授秘传和自己的理解再求教于胡耀贞先生,从拳理、易理、医理和技击原理等高度,详加参悟,然后将两位教师的见解和自己的体会结合起来,融会贯穿。 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术研究社,陈、胡两位高人任正副社长。这个社团集研究

13、与习武于一身,武术爱好者在这里可以得到名家名师的指点。冯志强的师兄弟们有的隔几天去一次,而她几乎是每天必到。一到研究社,总是先为陈、胡两师多干些活计,待到教师一有空闲,或趁教师快乐之际,便立即请师傅指点,从不放弃求教机会。那时,冯志强受师命当了陈发科先生之子陈照奎的陪学督练,因此每晚必去,亲聆教导的机会就更多了。 陈发科先生无论是与外人切磋交流,还是与徒弟试手过招,历来都是有分寸和严肃的。师兄弟们即想学又怕打,因此把精力重要放在拳架学练上。而冯志强却视此为学习真功夫的好机会,虽也感到受不了,但每次都不会放弃。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一种商定,只要试手,师兄弟们就把这种“美差”让给她去“享有”。随着陈

14、教师年事渐高,有客来访,一般都由冯志强代师接待。由于时间机会多,她的功夫自然进步不久,名气也徐徐传播开类,被公觉得陈发科先生的高徒。“我有一种师兄,叫冯志强。人绝顶聪颖,我们师兄弟中数她工夫最佳。”这是陈照奎先生当年写给上海万文德先生一封信中的话。 三十岁的冯志强集心意太极于一身,融内外两功于一体武功徐徐臻化境,在当时北京武术界已很有名气。 夕阳楼主 -9-0 :3 砥柱中流情系师门众兄弟 197年,陈发科先生过世。一种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们面前:此后由谁来担当弘扬师门、发展太极的重任。此时的冯志强在北京电机厂工作,正值大跃进年代,工作异常繁忙劳累,既不对外教拳,也很少抛头露

15、面。但她仍心系师门师兄弟,一旦师门有事便挺身而出,她与在外设场教拳的师兄弟们约法三章:一不生事,二不交手,若有人“踢场子”,由她出面对付。 一天,一位名师后裔找上了陈式太极拳的场子,提出要“以武会友”,并说太极拳中看不中用,协助消化还可以。按照事前商定,这位师兄弟和对方约好了比武日期,并告知了冯志强。到了那天,这位武师带着几位同伴来了,见了那位师兄弟就要动手,冯志强走近到:“不用我师兄动手,我来请教请教。”那人摆好架子,围着她转了几圈即进招,谁知一出手,浑身一震便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倒在地,连气也背了过去。冯志强赶紧拽住她推宫回血,那人醒了见冯志强还拽着她,忙缩身躲开,丢下“三天后再比”这句话便急急地走了。 有一次,从关外来了一位武术好手,指名要与冯志强比武,冯志强欣然赴约。通过比试,那人对冯志强的功夫佩服的很,伸出大拇指连连夸奖,冯志强只是一笑了之。一次,一位练气功很有功底者,提出要与冯志强辟谷比内功。两人闭门打坐,不吃食物,只喝一点水。三天后,冯志强照样挥动三十八斤重的铁杆,而那气功师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在众师兄弟中,冯志强与陈照奎两人感情最佳。两兄弟双进双出。陈发科先生过世前曾叮嘱她照顾好陈照奎,冯志强谨记师傅遗命,常陪陈照奎习拳练武,人前背后到处关怀维护她,陈照奎也非常敬重这位师兄,每次赴外地教拳前,总要与冯志强商量准备一番,回来后,顾不上休息也要与师兄聚一聚,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