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997074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的生平简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居易的生平简介772 846,字乐天,晚号香山、香山居士。曾宫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 白太傅。原籍大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 皆以明经出身。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 白尼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特点,但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他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一、前期一一“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 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 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十年之

2、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此期的白居易是一位政治学专家和无私无畏的政治家。“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对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各 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意见。他关注民生疾苦并且分析民众贫困的原因,“为民请命”, 不畏权豪。“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 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一方面“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另一方面利用诗歌揭露、 鞭挞黑暗,使权豪变色”、扼腕”、“切齿”。元和十年851),宰相武元衡上朝时为 方镇所遣之刺客杀害,白居易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来有的“国辱”,第一个上疏请捕刺客, 却蒙越职言事之罪,出贬为江州司

3、马,时年四十四岁。“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二、后期一一自贬江州至死,“独善其身”时期。江州之贬对诗人是一个沉重打击,虽然没 有真的“换尽旧心肠”,但较前期有了显着的不同。其一,佛道思想逐渐滋长。诵经坐禅 捐钱修寺,与禅僧交往频繁,甚至多次产生皈依佛门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炼丹求仙的思想 对他也颇有影响。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其二,在政治上,“世事从 今口不言”。虽然从元和十五年奉诏还京起至长庆二年,白居易在仕途上虽然达到了一个高 峰,但是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他自请调任地方官一一杭州、苏州刺史,苏州十万户,尽作 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十八年。躲 开政治权力中心,此所谓“中隐”。此期,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 期的“讽喻诗”。会昌六年八月,诗人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三、不同的观点:今人或提出:应为元和五年卸拾遗任之时为界,傅璇宗对此进行了批评。或认为:白居易的思想由积极进取向消极退藏的转变并不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点上完成的 而是经历了十三年左右时间流程。元和五年之前,白居易思想在总体上是积极的。从卸拾遗任开始,经江州之贬、忠州之移到再为近臣,长庆二年主动请求外放更表明诗人将心中残存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彻底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