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12.10.22修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99355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文(2012.10.22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正文(2012.10.22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正文(2012.10.22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正文(2012.10.22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正文(2012.10.22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文(2012.10.22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文(2012.10.22修改)(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RKB192) 农业劳动力“逆转移”问题研究 对山东“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调查(自筹经费项目)项目负责人: 袁晓莉 项目主管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成员:蔡苏文 王玉梅 岑彩云 宋敏 赵科源2011.10 摘 要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因此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关键所在。但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

2、家经济低迷,受此影响,中国外贸企业及相关产业经营业绩下降,企业倒闭及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迫使进城务工人员面临较大的失业压力,出现了大量已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农业劳动力,在次向农村“逆转移”的现象(也称:返乡农民工),因此,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保障返乡农民工生活稳定,是各地政府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对已有的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东省出现的农业劳动力“逆转移”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实地问卷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山东省出现的农业劳动力“逆转移”现象较为

3、严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山东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返乡农民工自身素质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满足金融危机后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第二,劳动力供求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再就业渠道;第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够吸纳更多农业劳动力;第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险缺失,收入增长缓慢,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第五,返乡农民工创业缺乏政府指导。 针对上述调研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包括:第一,针对企业用工需求新特点,加大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工再就业渠道,第三,建立信息资讯渠道,畅通劳动力供求信息;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

4、权益。第五,引导农民工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逆转移”;返乡农民工; 再就业; 1导 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纵观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世界多数国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所走过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国家工业和服务业主导型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数量,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5、,它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及增收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农民增收,抑制农村市场,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影响城市化进程。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企业减员、裁员风潮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面临较大的失业压力,农业劳动力“逆转移”(农民工返乡)现象凸现。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央连续几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制定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

6、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充分表明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在中央的积极领导下,各地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如江苏、山西、云南等省均先后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或条例;重庆将每年的11月4日设为“农民工日”,并成立农民工党校;浙江告别暂住证制度,外来务工者将享受同城待遇;昆山将农民工称之为“新昆山人”等。但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它有很大的难度。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于2009年2月25日确定,今后要力争将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基本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将列入财政预算,农民工住房也将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

7、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同时,山东也是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9%,而人口则占全国的7.1%;人均耕地面积12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因此,山东农村家庭依靠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生活至关重要。据山东省劳动就业办公室统计数据,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山东省 2009 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达301 万人,农民工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一旦失业就迅速退到生存线以下。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有些返乡农民工返回了城市打工,但是,一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再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给社会安定带来了隐患。因此,深入研究山东进城务工人

8、员因全球经济危机带来返乡和再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索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途径,具有重大意义。1.2 研究目的与方法1.2.1研究目的(1)提出和界定“农业劳动力逆转移”概念,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充实和完善“农业劳动力逆转移”理论的内涵。 (2)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山东返乡农民工返乡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对策建议,为山东省政府部门制定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提供参考。1.2.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逆转移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和归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涵、机

9、理、动因。(2)实地调研法。本项目采取了对山东省大部分地区进行实地问卷调研方式。尽管本项目是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组负责人通过多方筹集资金(2万元),组织了本学院200名大学生,利用2010年春节假期时间,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奔赴山东各地区农村分发放和回收问卷。共计发放问卷5000份,有效回收问卷49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8%。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 3.1 基本概念1)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指农村常住人口中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农业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从事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在某一特定时间和一定生产技术状况下,超过农业实际需要

10、的那部分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部分劳动力若继续留在农业部门,将会带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效益的下降使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或负数;若转移出去,不会使农业劳动停止,不会让农业生产的总产出减少,并且也不会因为他们重新投入农业劳动而增加农业的产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出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它将随着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部分从事种植业的劳动者转向林、牧、渔业等多种经营,一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转移到非农业的产业部门和其他部门。前者是农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后者是农

11、业和其他各业分工的发展,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的转移。目前,中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代表性理论主要以下几种:(1)就地转移论,类似于亦工亦农论.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2)内外部转移论。提倡将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业内部转移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结合起来。(3)劳务输出轮。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为目标实行劳务输出。(4)农田集中经营论。把土地逐步集中到农田经营者手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脱离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5)城市化论。 积极发展小城镇、小城市,促进城市化,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6)深分工论。 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

12、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深分工的市场机制,围绕深分工的需要及时搞好配套体系的建设,使每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地发挥经济与技术上的个性,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定向转移论。通过区域定向和行业定向,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8)复合转移论。绝对强调某一转移模式都是片面的,必须启动农业内部转移、发展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组织劳务输出 、向大中城市及小城镇转移等综合因素,全方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9)私营经济论。通过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0)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论。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是推动经济振兴发展的根本对策,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13、世界上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的产业部门和其他部门转移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转移的形式及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本身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状况等特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可能是单一的。2) 农业劳动力“逆转移”概念的界定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农业劳动力逆转移”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而提出的,概括起来讲是指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已经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农业劳动者又返回本乡镇,在农业部门从事农业劳动的现象。通

14、常来讲,已经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剩余农业劳动力,再向农村逆转移,是与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悖的,这种逆转移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回顾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可以发现,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劳动力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逆转移现象。第一次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应对当时的粮食危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中国开始了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第一次城市剩余劳动力逆转移。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出于经济和政治的考虑,政府动员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又一次反城市化运动。这两次城市剩余劳动力的逆转移都是由政府主导和组织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飞

15、速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从和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推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我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剩余劳动力向农村的“逆转移”的现象。但是,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企业,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不断减员、裁员使得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回家乡,我国又出现了劳动力向农村的逆转移现象即农民工返乡现象。1.3.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2.1 国外相关研究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为系统、最富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1954年他在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刘易斯,1989)。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一个是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一个是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部门的缓慢增长和现代部门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传统农业部门基本上没有资本投入,土地十分有限,而人口却迅速增长,劳动力十分丰富,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很低,甚至接近零或负数。(3)工农业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明显,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