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99315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赶花案例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满怀喜悦像赶海似的搭乘“海马轮”快艇赶往鹤浦海岛,参加我县首次教导主任新课程跨学科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由全县的六位教导主任上六门学科的公开课,探索跨学科研讨的新课改思路。我上的是小学语文第十册赶花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包括重温新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制作了配套的课件。并针对自己所在班级的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作了相应的调整,同时,也研究了海岛学校学生的特点,仔细考虑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之策。可以说准备得是相当充分的,心中憧憬的也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富有创意的好课。然而,这堂课的实际

2、效果和课前预设的却相差甚远。课堂上,我讲得多,教得累,好像完全失去了平时上课的从容洒脱课后,县教研员唐懋龙老师一语中的:“你有没有感觉,你就像养蜂人赶花那样在马不停蹄地赶着教学环节?”是啊,回想一下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我更多思考的是达成课前的预设,特别是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教学内容的深层解读,却忽视了当时学生所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出发点,这些已非常熟悉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竟如此难以进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课堂局面呢?还是从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细节中探寻究竟吧:课堂镜头一:(括号内的是课堂上教学行为后的预设目标和当时的心理活动) 上课伊始,在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

3、内容的把握情况后,师生之间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师:当你了解了养蜂人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地赶花的生活后,你心里有怎样的想法呢?(目的是想让学生说说读文后对赶花的感受:艰辛、诗情画意) 生:养蜂人为什么要这样天南海北地赶花? 师:好的,你请坐,还有吗?(没想到学生会提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不是难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问题) 生:养蜂人的生活非常美好,他们和鲜花在一起(没想到学生先体会到养蜂人赶花是美好的,这不是我想要的回答。) 师:养蜂人这样一年到头地赶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还是希望学生会说出“艰辛”) 生:养蜂人具有奉献精神。(更感意外)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因为它们为人们创造了香甜的蜜

4、师:是的,可他们这样马不停蹄地赶,给你最大的感受应该是什么呢?(再次努力引导学生说出艰辛) 多名学生齐答:艰辛(终于如愿以偿) 反思问题一:预设与生成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 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养蜂人为什么要这样地赶花?是我备课时压根儿没有考虑到的,试教中,也根本没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对这班孩子来讲,却是一个问题。现在想来,这也正是养蜂人天南海北赶花的真正原因呀!这个问题刚好把一年四季赶花的地点、花期、蜜蜂的习性等串联了起来,也正是揭示了养蜂人要如此艰辛的根本原因,是学习课文应该了解的首要背景。这么好的一个教学契机,竟白白错过了! 其实,如就该生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稍作交代,学生就能明白

5、,花时也不会太多,却非常有必要。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劲儿地按预设的设计往下教,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展现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 反思问题二:预设与生成应关注学生学习资源的利用。 本想让学生讲出读后的最大体会是养蜂人的艰辛,因为按照常理来讲,这应该是读课文后最直接的感受。可课堂上却恰恰相反,他们竟然读懂了美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有理有据。这令我困惑,更令我不知所措,于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引导学生说出“艰辛”,引得好苦,导得好累!从第一个学生所提的问题

6、来看,从这堂课上该班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来看,他们不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水平呀我一直感到疑惑。直到第二天早上晨读课,我进该班了解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时,才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有好多学生有一本跟我学语文的参考书,同时他们在预习课文时有抄答案的习惯。课堂上,学生就拿这些标准答案来回答。原来如此,学习辅导书,使用不当,不但不会带来帮助,反而带来了害处。于是,我对他们做了正确的引导 反过来我又想,问题二的出现,难道就只能责怪于学生?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难道就没存在问题吗?现在看来,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资料、网络、辅导书籍等多渠道获得),当学生谈出“美好”的感觉时,是否可引导学生用

7、文中一个词语来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联想到“诗情画意”这个词,然后再谈谈对这个词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顺引:除了感到诗情画意之外,你对养蜂人赶花还有别的感受吧?如此引导,问题的指向性不就更清晰了吗?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快速披文入情,进一步读文深究,提高阅读的效率。课堂镜头二:(体会第8节养蜂人千里迢迢赶来采蜜后,重点学习第12、14节)师:同学们,12、14节正是具体写出养蜂人一年四季赶花的艰辛,这两段中也写到了许多地点,你能快速默读找到它们吗?(直接找到并熟悉地点,体会养蜂人天南海北赶花的艰辛) 生速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地点。学生不熟悉地名的情况下,教师结合课件,主导讲解。 师

8、:好,今天孙老师就领着你们,到地图上去熟悉这些地方。(点击课件,讲解):延安在陕西的北部,就是课文第一节写到的陕北高原;朝北走,就是榆林地区绥米一带,绥米一个词实际上包含两个地方,譬如奉化象山一带;这里是山西吕梁山区,文中养蜂人的家乡;延安的西北角和内蒙古交界的是三边一带,三边,就是有三个地点组成;陕西的大西南地区和四川省四川盆地相连,俗称“巴山蜀水”,;陕西省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同学们,这里虽然只有几厘米,实际上却称为 “八百里秦川”,你再想想从陕北榆林到巴山蜀水,从内蒙古到这里该是一个怎样的距离啊,所以课文里有一个词天南海北。(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通过简洁有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 生听讲解,看地图,对这些地点加深了感受,对天南海北、千里迢迢有了更深的感受。 师:同学们,现在当你熟悉了这些地点后,再来读这两段话,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请你一边读,一边想,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养蜂人的艰辛?(意在引导学生从时间和赶花的动作来体验“艰辛”。) 生:(读文体会,划找字词,相互交流,反馈) 生: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哪儿梨花开就往哪里赶。 师:是啊,谁能来具体讲讲养蜂人是怎样一年四季不停地赶花的?(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字词,我再进一步引导。) 生:我从“再过些日子” 师:你知道在此之前,一开始是什么时候吗?(意在引导学生找到初夏。)

10、生:春天。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是初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第一节知道 师:好,你来读给大家听听。 该生读,再齐读 生:七、八月,还有腊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边引导边点击课件,出示表示时间的字词) 师:这一类描写时间的词语,以具体写出了养蜂人一年四季赶花的艰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 生:我从“跑到”、“感到”这些字词读出养蜂人赶花很辛苦。 师:对,这一类是表示什么的词?你还能找出来吗? 生接着反馈,师同上法点击课件,出示此类词语。 师:这一类词语写出了养蜂人马不停蹄地赶花的情景,为什么不都用“赶”呢?(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生:为了写出“艰辛”。 师:是为

11、了写出“艰辛”,但同样用“赶”字也能写出“艰辛”呀,为什么这里要用“转回”、“折回”、“启程”这些词呢?我们来看看养蜂人一年四季赶花的过程好吗? 师动画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地图上思考“启程”一词的运用。学生体会到“启程”一词里含有路程远的意思。 师:对啊,你还能说说其他动词的运用的好处吗? 生:我知道了从家乡出发回到家乡,用“转回”;最初从延安开始采,最后又赶回原地,用 “折回”,读来不重复。 师:对啊,作者正是用这些恰当生动的动词,让人感觉到养蜂人的艰辛,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吧?生自由读,师指读,再次引读体会重点段15节后,引导体会“诗情画意”。 生美读这两段。 反思问题三:预设

12、与生成应关注教材的独特性。 从以上教学过程来看,其中关于地名讲解的教学,我感觉很好,因为课文中的许多地名,学生不熟悉,难理解,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通过课件展示地图,并通过简洁的讲解,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具体的表像,从而很快进入了文本。但从整堂课看,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学得被动,我原先预定的思路是通过语句的朗读、琢磨来达成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在自己班上试教时效果很好),结果却成了师生之间拉锯式的一问一答。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没有养成成段表述的习惯和能力;朗读水平不高,存在唱读现象。说明教学的预设对海岛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是考虑不周。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我重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重在预设的实施(

13、课件的运用),而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未能及时意识到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缺乏应对,根源还是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其实,当学生找不准找不全表现养蜂人生活艰辛的字词时,教师不应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机械地引着学生读课文找字词。因为此环节的设计,用意并不在找到这些字词,而在于让学生抓住这些字词来成段表述,培养成段表述的能力,从而感悟养蜂人的艰辛。所以,在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自己点出这些字词(课件中有),放上一块时间,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时间、动词、地点)来说说养蜂人赶花的经过。学生经过深有感触地讲述后,再去体会动词的运用,或许会更自然,更容易,更有效。而且对“诗情画意”这一层的解读,在方法上也会起到示范作用。一句话,教是为了学,在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应想方设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创造最大的学习语言,提升素养的时空。这堂课虽然上得不十分理想,但通过课后反思,却使我受益匪浅。新课程理念要真正走进课堂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不断实践反思,特别是反思后的行为跟进。(2005年9月,本文被收入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并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第61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