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99177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稻谷书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 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老师要求小孩子规规矩矩的在板凳上坐满几十分钟的时间是绝对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尽量跟孩子们多做一些活动,然后在活动中把一些需要传授的知识贯通其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到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进,更进一步的作用是让孩子能够更有兴趣去幼儿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我们周边地区的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好课,可能还要做好

2、以下几点: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例如:省级一等奖的课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

3、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4、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

5、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

6、,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

7、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

8、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 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9、。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还有节音乐课,当音乐一响,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

10、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你想得再周全,现场还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这才是正常的现象。(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小班的数学课,有个孩子结束后大家就围绕这个孩子的状况进行了研讨,我也没觉得这是失败,反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更多的策略了)一节课上得顺顺当当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倒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缺憾才会有

11、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

12、: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

13、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 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其实小朋友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出去或者在图片上电视上都看到过大船小船有很多种,但是老师没有启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表现出来。前一阵子,听一个刚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

14、的美术兴趣班的课,是中班的绘画。内容是用同色系深浅变化来画花,她也只出示了一张范画,示范了怎样选色配色怎样画花,结果可想而知,世界上的花只有一种,5个花瓣一根花茎加上椭圆的叶子,还都是这种红色的。课后交流时,我指出:可以只示范一种画法,但是要多准备些范画来扩展幼儿的思维,也可以鼓励幼儿要其他颜色进行尝试搭配。让他们知道花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

15、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